对话
高市早苗未来是否会继续“安倍遗志”?她的女性身份是否又会为其接下来的执政生涯带来助力或阻碍?南都记者对话辽宁大学日本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陈洋,对以上疑问进行分析。
“安倍遗志”的核心继承者
南都:请简单谈谈你对高市早苗的评价。为什么她被称为“安倍遗志”的核心继承者?
陈洋:高市早苗真正进入日本社会舆论,受到日本政界关注的时间其实不长。在2021年的自民党总裁选举中,高市初期的选情不被看好,并且最后输给了岸田文雄,但因参选期间的“善战”而受到了安倍晋三的大力支持,并且受到日本政界的关注,尤其是在安倍去世后,高市被视作是安倍衣钵的继承者。
之所以高市被认为是“安倍遗志”的核心继承者,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来,高市的政策理念与安倍相似,比如在历史问题上的消极态度、积极主张发展日美关系、主张积极的货币政策等,这些都是安倍政策主张的核心;二来,在自民党内部不乏“安倍遗志”的继承者,但很多人不是没有高市那般的能力,就是缺乏高市那般相对较高的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
高市在参选期间就明确表示将延续“安倍路线”,这意味着其真正上台后,当前石破茂政府的很多内外政策将会被调整。也就是说,对同一问题,尝试采取另一种不同的方式予以解决。但真正的成效如何,特别是能否完全“修正”石破茂政府的“遗留问题”,我认为还有待观察。
继续推动日美同盟关系深化
南都:高市早苗的对外政策中,有提到“加强日美关系”。高市早苗的强硬政治风格,以及她早期在美国的学习和实习经历,会对接下来的日美关系产生怎样的影响?她和特朗普的关系如何?
陈洋:高市在自民党总裁竞选纲领中明确提及了要继续深化日美同盟。同时,考虑到她提出的延续“安倍路线”,高市上台后,无疑是会继续推动日美同盟关系深化、推动日美在各领域加强合作的。
预计,高市执政时期,日本仍将积极配合推进落实“自由开放的印度太平洋”、推动以“日美”为基础的亚太小圈子(如美日菲、美日澳等)。换句话说,日本的对美路线方针不会因首相的更迭而出现太大的变化,特别是2021年底修订的《国家安全保障战略》等三份文件中已明确勾勒了日本中长期的安保防卫目标。
高市本人没有太多的外交经历,在对美关系上也缺乏足够的经验,但拥有美国的学习和实习经历,将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她对美国和美国社会的理解。这一点对发展日美关系是有积极意义的。当然,高市早苗虽有强硬的政治风格,但在担任总裁/首相后,很多决策就需要通盘考虑,从日本的国家利益予以权衡。在某些议题上,高市或许很想对美国说“不”,但现实政治情况、自民党内外的权力博弈恐怕也很难让高市坚持做自己。事实上,纵观战后日美关系,绝大多数情况都是以日本对美妥协让步而告终的,因此,到了高市早苗这里,预计类似的情况也将再次上演。
日本政界的隐性歧视依旧存在
南都:高市早苗是首位自民党女性总裁,在长期被男性、高龄政客占据的日本政坛中,她的就任意味着什么?
陈洋:高市早苗有望成为日本首位女首相,无疑将是具有历史意义的政治突破,但“突破”本身也意味着高市将在体制与社会多重压力之下前行。女性执政的风险与挑战,既来自政治结构,也源于日本社会深层的性别文化。
一来,日本政坛长期由男性主导,高市上台后,将不可避免面临男性主导的政治结构与体制阻力。比如,自民党等传统政党内部仍由年长男性掌控,女性首相在政策决策、内阁任命中可能受到派系制衡。同时,日本政界的隐性歧视依旧存在,即便在形式上被拥护为“象征性突破”,实际中可能遭遇“玻璃天花板”的再现。
二来,作为女性首相的高市,将面临性别刻板印象与公众期待的双重压力。一方面,日本媒体与公众往往要求女性首相“温柔”“洁净”“无瑕疵”,一旦出现瑕疵或丑闻,容忍度远低于男性政治家;另一方面,就是“母性”与“强势”的两难。日本社会既希望具备包容与温柔,又要求她在安全与外交上表现强硬,形成内在矛盾。
日本首位女性首相的诞生,将是历史的一步跨越,但若想实现实质性变革,需要的不仅是个人能力,更是制度支持与社会共识的形成。唯有当性别不再成为政治评价的前提,日本政治才算真正走向成熟与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