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2025年1月1日起实施的新退休政策,具有高级职称(包括正高级和副高级)的女教师退休年龄有所调整,具体内容如下:
1. 法定退休年龄延迟:从2025年1月1日起,高级职称女教师的法定退休年龄每4个月延迟1个月,逐步从60周岁延迟至63周岁。
2. 过渡期安排:2025年1月1日至2039年12月31日为过渡期。过渡期内,退休年龄为“60周岁+延迟月数”,过渡期结束后,法定退休年龄为63周岁。
• 申请提前退休:在55周岁+延迟月数至58周岁之间申请退休。
• 提前退休:在60周岁至63周岁之间选择提前退休。
• 按法定退休年龄退休:满63周岁退休。
看完我长叹一口气:
23岁大学毕业就上班了,到现在教龄20年,之前一直盼着再有5年可以走绿色通道晋级副高职称,晋级职称后再过7年就55岁可以退休了,万里长征开始出现胜利的曙光了。
后来延迟退休政策出来了变成58岁,现在要到63岁,也就是说漫长的半生教学不过职业生涯的一小半而已。
低头再看看自己的体检报告书,多项指标异常,身体各种毛病都出来了。
虽然目前的政策是副高职称可以申请提前退休,但是以后什么情况谁又说的了?
突然觉得前程路漫漫,不知何时是尽头。
是什么偷走了
教师们的身体健康
关于教师健康状况,曾有观点提及 “我国人均寿命约 75 岁,教师平均寿命仅 59.3 岁”,这一数据虽因缺乏公开权威调研支撑引发争议,不少人质疑 “是否经过实地调查”,但教师群体健康问题的普遍性已成为共识。“活到老学到老” 是教师行业的共识,可 “先活到老” 才是前提 —— 如今教师在工作岗位突发意外、甚至猝死的新闻已不再罕见,折射出行业健康压力的严峻性。
社会普遍敬佩教师的崇高职业精神,但更需正视 “健康体魄是教书育人基础” 的现实:教师懂得及时休息、按时就医、规律饮食,避免倒在工作岗位上,本质上也是对学生负责。正如业内观点所强调:“教师健康工作,教育才会健康;没有健康的教育,便难有健康成长的学生”,即便面临诸多压力,生活与工作的正常节奏仍需维系。
压在教师身上的三座大山:
形式主义、职称评定、严苛管理
当前教师群体面临的压力,除职业周期调整外,更集中于 “三座大山” 的夹击:
其一为形式主义折腾。此前《只有畜牧局没给老师布置任务》一文在教师朋友圈刷屏,文中反映的 “非本职事务挤占教学时间” 现象极具代表性 —— 教师尚可承受正常教学负荷,但大量非必要的额外任务让他们疲于应付,甚至出现 “教学沦为副业” 的错位现状。
其二为职称评定之痛。职称是许多教师心底的 “不可触碰点”:不少教师在三尺讲台扛住了繁重教学,却在职称评定中耗费大量时间与精力,部分人因过度投入评职称而无心教学,更有甚者因职称问题告别热爱的教坛。
其三为严苛管理加码。学校管理中存在 “层层施压” 的传导链:上级对校长提要求,校长将压力转嫁给教师,教师再被迫向学生施压;此外,非必要的签到、学习、打卡,以及部分不够人性化的制度,表面是强化管理,实则加重了教师的身心负担。
如果你继续当老师
这些建议很重要
若选择继续留在教师岗位,业内普遍建议从四方面做好调适:
保持积极心境,化解职业焦虑:“干一行怨一行” 是常见心态,教师群体也难免抱怨工作辛苦,但换个视角看,无论行业与境遇如何,每个人的生活都有酸甜苦辣,焦虑与委屈本是常态。不妨多给自己肯定,留意工作与生活中的美好瞬间,用乐观心态照亮职业路。
理性认知职业,降低过度期待:“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等赞誉,曾让许多人带着憧憬投身教育;但随着职业经历增多,需清醒认识到教师社会地位的真实状况 —— 既无部分舆论抹黑的不堪,也无过度美化的 “伟大”,降低对职业的不切实际期待,才能更脚踏实地做好本职。
平衡职业与家庭,守护情感支撑:教师并非 “圣人”,除了校园里的教学角色,还是家庭中的子女、父母与伴侣。人生中最温暖的慰藉往往来自家人,努力工作的初衷也是为了家庭幸福;无论工作多忙,都别忽视对父母、孩子与伴侣的关心陪伴,家庭的温暖能为工作注入更多动力。
坚持学习提升,筑牢抗风险能力:教师需 “教书育人”,唯有持续充电才能应对课程、教材的更新换代,在讲台上站稳脚跟;更关键的是,在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要主动培养 “可移植能力”,如同 “大浪来袭前确保不溺水”,以应对可能出现的职业变化。
来源|千课万人,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