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物业纠纷到家庭矛盾,从邻里口角到涉众纠纷,海南省白沙黎族自治县公安局邦溪派出所创新实践新时代“枫桥经验”,用43起矛盾纠纷100%化解率、未发生一起因调解不善引发“民转刑”案件的完美答卷,展现了基层社会治理的公安智慧。
这份成绩单的背后,是该所深入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创新构建多元调解机制,将矛盾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的生动实践。“我们的目标就是‘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让人民群众在每一起纠纷调解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邦溪派出所负责人林远森表示。
邦溪派出所巩固“一委二室”“二级管理”“三级联动”多元调解模式,整合多方力量形成矛盾纠纷化解合力。
多元调解:“高大姐”话聊解心结
在邦溪派出所,“高大姐调解室”已成为一个响亮的品牌。高大姐和她的调解团队运用“话聊”这一接地气的工作法,深入“候鸟”小区、农村社区,成功化解了多起疑难纠纷。
民警深入社区一线,手持民情日志记录群众反映的情况。
不久前,某小区因物业换届引发激烈矛盾,部分业主与物业公司对峙严重。高大姐带领调解团队连续三天驻点小区,分别与各方“话聊”,耐心倾听诉求,细致讲解法规,最终促成双方达成共识,避免了矛盾升级。
“调解不是简单地说和,而是要找到矛盾的症结,解开当事人的心结。”高大姐说,她的“话聊”工作法就是要让当事人把心里话说出来,把怨气发泄出来,然后再寻找解决方案。
邦溪派出所巩固“一委二室”“二级管理”“三级联动”的多元调解模式,整合司法所、居委会、业委会等多方力量,形成矛盾纠纷化解的合力。
源头摸排:民警扎根社区“刨根问底”
矛盾纠纷化解,关键在早发现、早干预。邦溪派出所充分发挥社区民警、辅警“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让他们扎根社区,开展“拉网式”摸排。
社区民警扎根基层,开展“拉网式”摸排,主动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
社区民警余浩然每天都要到自己负责的片区走一走、看一看。“与群众聊聊天,听听他们的牢骚话,往往能发现一些苗头性、倾向性问题。”余浩然说,这种日常走访看似平常,却是发现矛盾隐患的重要途径。
上半年,邦溪派出所通过主动摸排发现的矛盾纠纷占比达到65%,真正实现了从“事后处置”向“事前预防”的转变。“很多矛盾如果等到群众报警再来处理,往往已经激化了。”派出所负责人林远森表示,“我们要做的就是刨根问底,把工作做在前面。”
家暴干预:依法告诫形成救助闭环
家庭暴力警情处置是基层派出所面临的一大难题。邦溪派出所强化规范处置,依法及时出具告诫书,上半年共出具10份,并加强跟踪回访。
在一起家暴警情处置中,派出所不仅及时出具告诫书,还启动多部门联动机制,联系民政、妇联等部门,为受害人提供心理疏导、法律援助等全方位帮助,形成救助闭环。
上半年依法出具家暴告诫书10份,加强与民政、妇联联动,形成救助闭环,有效保护家庭成员合法权益。
“家暴不是家务事,而是违法行为。”负责家暴干预的民警文永娟表示,“我们要依法干预,但同时也要讲究方式方法,既要保护受害人合法权益,也要尽可能挽回家庭关系。”
通过定期回访和多方联动,邦溪派出所成功化解了多起家庭矛盾纠纷,有效防止了“民转刑”案件的发生。
成效显著:人民群众满意度提升
邦溪派出所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的成效,不仅体现在数据上,更体现在人民群众的满意度上。
辖区居民王先生深有感触:“之前我们小区业主和物业矛盾很大,多亏了派出所的调解,现在问题解决了,大家的生活也恢复了平静。”
人民群众的满意是对公安工作的最高褒奖,邦溪派出所矛盾纠纷化解工作获群众点赞。
一位曾经接受过家暴干预的妇女梁女士表示:“派出所不仅及时制止了暴力行为,还一直关心我的情况,帮我联系工作,让我重新找到了生活的勇气。”
这些实实在在的成效,让邦溪派出所的矛盾纠纷化解工作赢得了群众的广泛赞誉。
邦溪派出所通过构建多元调解机制、开展源头摸排、强化家暴干预等措施,该所探索出了一条符合当地实际的矛盾纠纷化解新路径。
“矛盾纠纷化解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邦溪派出所负责人林远森表示,将继续深化新时代“枫桥经验”实践,努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社区,让和谐之花在邦溪处处绽放。(盘宝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