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文玲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通过几十年艰苦努力奠定了迈向世界一流强国的战略基础。与此同时,我们也遭受到霸权国家的遏制打压与围堵。近十几年来,中国加速度追赶,有针对性地补短板、换赛道、锻长板、强筋骨,已经具备了参与大国竞争博弈的战略根基和战略耐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重要基础。
五年规划是中国独特的制度优势
战略根基和战略耐力首先表现在制度优势方面。我们说中国有举国体制优势,到底什么是举国体制优势?五年规划就是中国独特的制度优势,也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2025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部分省区市“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座谈会时强调,“科学制定和接续实施五年规划,是我们党治国理政一条重要经验,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个重要政治优势”。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总共编制和实施了14个五年规划(计划)。中国的五年规划(计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到第五个五年计划,叫“国民经济计划”;第二个阶段,从六五计划到十五计划,叫“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第三阶段,从十一五规划到目前,“五年计划”改为“五年规划”。以五年规划为核心,我国已经形成了一个国家网络型的规划体系,包括国家级、省级、市县级政府层级的纵向规划与规划纲要,并以此作为上位法。总体来看,规划体系包括四类,即发展规划、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国土空间规划。可以说,目前其他国家还没有这样完备的规划体系。
当前,党中央正在组织起草“十五五”规划建议,我国将于2026年开始通过并实施“十五五”规划。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学编制并有效实施国家发展规划,有利于保持国家战略连续性稳定性,确保一张蓝图绘到底。所以,我们国家的制度优势,其中最重要的体现是具有连续性、稳定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的五年规划(计划),其目标性、针对性和操作性也非常突出。
专项的、中长期的科技发展等规划,可以集中力量办长周期、大跨度、全国性的重大项目
在科技创新举国优势方面,我们坚持党对科技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特别是2023年组建了中央科技委员会,重组科技部,对科学技术管理进行系统性重构,从管理架构层面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从原来的国家科技委员会到现在的中央科技委员会,领导科技创新工作的规格显著提高。
此外,国家还制定了2006-2020年、2020-2035年两个15年的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涵盖重点领域、重大项目、优先主题、前沿技术、基础科学、重大科学研究等多个方面,现在这两个15年规划中的重大项目、大国重器大部分已经完成。国家中长期的规划通常是10年或者15年一个阶段,也有一些更长周期的专项规划,如中国科学院、国家航天局、国家载人航天办公室联合发布的《国家空间科学中长期规划》,规划期限为2024-2050年。
当前,国家中长期规划中,最重要的是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和其他关键领域的发展规划。在教育方面,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到2035年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迈入教育强国行列,使我国成为学习大国、人力资源强国和人才强国。在空间规划方面,自然资源部牵头制定了首部“多规合一”的国家级国土空间规划《全国国土空间规划纲要(2021-2035年)》,明确要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确保全国15.46亿亩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划定陆域保护红线、海域保护红线、城镇的开发边界等。在城市发展方面,制定中长期城市发展规划。在我国经济版图中,四大重点区域凭借其强大的经济规模和发展潜力,正迎来新的机遇。
五年规划、中长期专项规划等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而且办的这些大事在很多国家是难以想象的,是长周期、大跨度、全国性的重大项目。比如南水北调、西气东输、南粮北运、东桑西移、东数西算等,这都是东西南北大跨度的,其他任何一个国家要做成如此规模的大事,它的组织、领导、制度和动员群众的能力,还有建设能力可能都达不到。
长时间瞄准一个目标,为平稳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我们的制度还有一个优势,就是长时间瞄准一个目标,不断尝试一些别的国家不敢想、也难以实现的大事情,为中国的快速发展、平稳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我们构建了创新的生态体系。首先是国家的创新体系,主要包括三类:第一类是国家实验室,目前是10个,转为国家研究中心的有6个,还有9个在筹建,这类实验室代表国家水平的战略性科技力量,建设大型综合性研究基地,现在已经挂牌的包括中关村、怀柔、昌平、张江、浦江、临港等。第二类是国家重点实验室,目前在全国有430多个,主要目标是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做单项冠军,创独门绝技。第三类是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这是国家科技领域竞争的重要平台,主要承担基础研究,目前全国已经建立5个。其次是企业的创新体系,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这些企业有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资在华企业。走在科技创新前沿的头部企业在推动中国创新发展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中国创新能力最大的底气还是中国的制造能力。当前,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的工业强国,去年制造业产值占全球制造业产值的31.6%。我国正在从制造业大国迈向制造业强国,制造业创新发展取得了结构性的突破和优势。以机器人产业为例,我国相关专利占全球三分之二,连续11年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市场。由于制造业规模庞大,使用场景丰富,我国工业机器人发展速度快于具身机器人。此外,中国在建的核电站数量超过世界其他国家的总和。新能源汽车、光伏产业、高铁、芯片成为我们的优势产能,这些优势产能都是从全球来比较的。
中国的人力资本优势是中国创新能力的重要支撑。据统计,2024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1187万人。我国科研人才队伍持续壮大、质量不断提升。与此同时,从海外归国的高层次科学家数量也在稳步增长,为科技创新注入强大动能。
中国多元化的经营主体已经形成。有竞争力的经营主体很多是民营企业,但长周期、大跨度、全国性重大项目和最主要的大国重器,主要的承担者还是国有企业。央企的总资产2024年超过90万亿元,在世界500强中,中国企业有130家,国有企业85家。在华的外资企业对中国的贡献也很大,截至去年底,在华外资企业贡献了7%的就业,七分之一的税收。外商投资是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内容,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和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发挥着重要作用。
(作者为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原总经济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