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为广告
“现在地分好了,心里也踏实了,大家都非常满意。”亳州市蒙城县板桥集镇刘圩村刘湾庄村民刘夫建说,多亏了镇村干部多次协调,土地纠纷才得以顺利解决。
提起这场僵持了3个月的土地纠纷,刘圩村党组书记黄侠莉至今记忆犹新。她告诉记者,因为300多亩土地存在纠纷,导致庄内70多户村民的土地延包都没法办理。
“抱着‘群众的事就是我们自家事’的工作思路,我们运用‘地头见’工作法,细心调查、用心沟通、热心服务,先后召开议事协商会22次,收集证据126份,最后现场测绘土地,现场下灰桩,成功化解了300亩土地的矛盾纠纷,让群众踏踏实实种地。”黄侠莉说。
刘湾庄土地纠纷的化解是蒙城县板桥集镇“地头见”工作法的成功践行。针对农村大田地、宅基地纠纷频发多发问题,板桥集镇以党建为引领,深化“六尺巷工作法”落地运用,注重源头预防和前端化解,将工作重心下沉至田间地头,秉承“公正心、责任心、同理心”三心,以“一见地头查现状、二见知情掌真况、三见合同还真相、四见双方辨真伪、五见丈量定界尺”的“五见”核心理念,充分调动“五老人员”力量,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
板桥集镇全面推行“地头见”工作法以来,成功化解“两地”纠纷168件,化解成功率达到96%以上。
在桂光村,李影与桂振礼两家之间有宽敞的“两米路”,不仅方便了大家出行,也再现了“六尺巷”的美谈。
从“针锋相对”到“握手言和”,李桂两家的和睦离不开镇村干部实施的“地头见”工作法。
桂光村包村干部丁延昭告诉记者,李桂两家的矛盾纠纷长达20年之久,他们首先到两家查看现场情况,锁定纠纷原点;其次找知情的老邻居以及当时分地的村干部和宅基地使用证,知情取证;与两家人面对面沟通,公开质证明理;接着查看原始的合同,明确权属;最后通过实地丈量,在原始尺寸的基础上,重新给两块地下了界桩。李桂两家多年的矛盾解决后,双方各自让出一米,在巷口修了一条两米宽的路。
“‘地头见’工作法是‘六尺巷工作法’的生动实践,核心在于‘见’,关键在于‘实’,精髓在于‘解’。”亳州市蒙城县板桥集镇党委书记王永国表示,“地头见”不仅让“两地”纠纷有效化解,也为土地流转、规模经营、宅基地盘活利用、美好乡村建设等扫清了障碍,形成了“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镇村”的治理新格局。通过镇村干部深入田间地头,面对面倾听群众诉求,实打实解决了群众难题,工作作风更加务实亲民,干群关系更加和谐紧密,基层治理更显效能。
来源:亳州晚报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安徽省帮帮团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