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聊起日本,很多人脑子里会先冒出一串标签,干净的街道、鞠躬的礼仪、井井有条的秩序,好像“治安好”是刻在这个国家基因里的特质。
我们总愿意相信,一个处处讲究规则的社会,犯罪率自然会低到令人安心。
可最近这些年,日本社会悄悄露出了另一面,2022年全日本登记在案的刑事案件突破60万起,这个数字背后,藏着一个更值得警惕的群体:“无敌之人”。
这个在安倍晋三遇刺后爆火的网络词,正在撕开日本“高素质社会”的表象,让我们看到规则之下,那些被遗忘的角落。
其实早有人发现,日本社会对“秩序”的追求,有时更像一种精心维护的表象。
比如街头很少有大声喧哗的人,可地铁里低头刷手机的乘客间,却隔着看不见的距离;商店店员笑容满面,可转身背后可能是高强度工作下的疲惫。
这种“客气却疏离”的社会氛围,本就容易让边缘群体陷入孤立。而“无敌之人”的出现,恰恰是这种孤立走到极端的结果。
他们没有家庭牵挂,没有稳定工作,甚至没有朋友,就像断了线的风筝,对社会规则失去了最后的敬畏。毕竟对大多数人来说,犯罪前会犹豫“家里人怎么办”“工作会不会丢”,可对“无敌之人”而言,这些“软肋”恰恰是他们没有的“铠甲”,也是最危险的地方。
“没有牵挂,便无敬畏
要理解“无敌之人”,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刺杀安倍晋三的山上彻也。
四十多岁的年纪,没有妻子孩子,父亲早逝,母亲沉迷邪教,自己常年打零工,没有一份能称得上“稳定”的工作。
这样的人生轨迹,让他彻底脱离了常规的社会联结,不用为家庭负责,不用顾虑职业声誉,甚至连基本的生活期待都变得模糊。
在日本这样一个极度重视“归属感”的社会里,一个人若连“被需要”的感觉都没有,就很容易陷入“做什么都无所谓”的状态。
更让人揪心的是,山上彻也不是个例。
2021年万圣节那天,东京地铁站里,一个穿小丑服的男人混在狂欢的人群中,突然点燃了车厢,还挥刀伤人。
当警察赶到时,他没有逃跑,反而坐在原地慢慢抽完了最后一根烟。那种“无所谓”的姿态,和山上彻也如出一辙。
更离谱的是,短短两个月里,日本轨道交通系统就接连发生3起类似事件,施暴者既不图财,也不寻仇,更像是在通过破坏秩序,宣泄某种无处安放的情绪。
后来日本政府做过一次专项调查,结果让人沉默:这些涉案者里,近八成月收入低于10万日元(约合人民币4000多元),还有不少人根本没有收入;超过九成没结婚,甚至连长期交往的朋友都没有。
他们不是天生的“坏人”,更像是被社会齿轮甩出来的人——当一个人长期活在“没人在乎我,我也不在乎任何人”的状态里,社会规则对他的约束力,自然会变得越来越弱。
这其实是个很残酷的逻辑:我们总说“规则是底线”,可对那些连“生活底线”都快保不住的人来说,规则的重量,远不如一口饭、一个安稳的住处实在。
经济泡沫的余震
很多人会疑惑:日本明明是世界第三大经济体,人均收入不算低,怎么会冒出这么多“无敌之人”?
其实答案藏在几十年前的经济浪潮里。
上世纪80年代,日本经济有多疯狂?那时候东京街头的奢侈品店,挤满了一掷千金的年轻人,他们拿着高薪,相信“只要努力,就能买房买车,过上好日子”,甚至觉得“日本经济超越美国只是时间问题”。
那种全民狂欢的氛围,让很多人忘了:泡沫吹得越大,破的时候摔得越疼。
90年代初日本股市、房市双双崩盘,实体经济一落千丈。
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失业率1990年到2000年,日本失业率从2.1%飙升到5%,看似不算特别高,可背后是无数年轻人,“毕业即失业”的困境。
要知道,那时候日本推行“终身雇佣制”,大厂的岗位基本被老一辈占满,年轻人要么挤不进体制内,要么只能做临时工、打零工。
这种“不稳定”像一根刺,扎在很多人心里:没有稳定工作,就攒不下钱;没有钱,就不敢结婚生子,连“组建家庭”这个最基本的社会联结都建立不起来,慢慢就成了“无敌之人”。
更可怕的是,这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经济泡沫破灭后,日本新生儿数量一年比一年少,老年人口却越来越多。
年轻人本是消费和劳动力的主力,可年轻人少了,市场就萎缩,企业更不敢招人;老年人退休晚,大厂的岗位更难空出来,年轻人找工作更难。
久而久之,越来越多年轻人被困在“低薪零工→攒不下钱→不敢成家→更难稳定”的怪圈里。他们不是不想努力,而是努力了也看不到希望——这种“无望感”,比贫穷更能摧毁一个人对社会的信任。
规则之下的裂痕
日本的“无敌之人”现象,与其说是治安问题,不如说是社会结构出了问题。
我们总羡慕日本的“秩序”,却忘了秩序的前提,是大多数人能在这个体系里找到自己的位置。
有工作,有家庭,有对未来的期待。
可当一部分人被排除在体系之外,成了“无人牵挂、无人负责”的边缘者,秩序就会出现裂痕。
这其实给所有追求“高素质社会”的地方提了个醒:真正的安全,从来不是靠规则的严苛,而是靠每个人都能感受到的“归属感”。
就像那些“无敌之人”,他们不是天生漠视规则,而是在长期的孤立中,失去了遵守规则的动力——当一个人觉得“这个社会和我没关系”,他自然不会在乎这个社会的规则。
结语
如今再看日本,那些60万起刑事案件,那些“无敌之人”的极端行为,更像是一种无声的提醒:任何社会都不能只追求表面的秩序,而忽略了背后的人。
毕竟,一个真正健康的社会,不该有“无敌之人”——因为每个人都该有牵挂,有软肋,有值得守护的东西,这才是我们愿意遵守规则、热爱生活的根本。而日本正在经历的,或许就是对“唯秩序论”的一次深刻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