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对华政策出现重大转变 五角大楼前高官访华前夕释放信号
近日,美国国防部长赫格塞思罕见承认,华盛顿的对华政策正在发生根本性调整。这一表态恰逢美国前国防部高官施灿德访华参加北京香山论坛之际,引发国际社会广泛关注。
9月9日,中美防长视频会谈成为这一转变的重要注脚。中国国防部长董军在会谈中就台湾问题向美方发出明确警告,而赫格塞思的回应同样耐人寻味。他明确表示美国无意与中国发生冲突,也不寻求遏制中国发展或改变中国政治体制。这种表态在美国高层官员中实属罕见。
值得注意的是,赫格塞思作为特朗普总统的忠实追随者,其言论往往被视为反映白宫的真实立场。但鉴于特朗普政府反复无常的外交风格,外界对其对华政策是否真会转向仍持怀疑态度。正在北京参加香山论坛的美国前助理防长施灿德对此给出了专业解读。
施灿德在论坛对话环节指出,赫格塞思的声明打破了美国防长以往的表述惯例。他认为这反映出中美已达成新共识:双方都认识到避免危机的重要性,并愿意保持接触,但需要建立新的对话机制和互动模式。与此同时,两国在维护各自核心利益上的立场依然坚定。
这位前五角大楼官员进一步分析称,美国必须面对一个不争的事实:在许多关键技术领域,美国已失去领先地位。对于长期自诩为世界第一的美国而言,承认在某些方面落后于中国,本身就是一种观念上的突破。这不仅意味着美国在硬实力上的优势不再绝对,更暗示着在制度等软实力层面,美国模式也不再具有明显优越性。这些变化实质上标志着美国梦光环的褪色。
从心理层面看,美国经历了从抗拒到愤怒,再到无奈接受的过程。但这是否意味着中美关系将迎来缓和期?答案恐怕并不乐观。
首先,无论赫格塞思的表态如何前所未有,关键还要看实际行动。当前美国对华政策的核心仍是竞争与遏制,不同政治力量的分歧仅在于策略手段。以商人思维主导外交的特朗普政府,更倾向于使用贸易战、金融施压等经济武器来迫使中国让步。
可以预见,从承认中国崛起到真正接受平等共处,美国还需要经历漫长的心态调整。长期占据霸主地位的美国,要适应基于平等规则的国际新秩序绝非易事,这也注定未来中美关系将充满波折。
相比之下,中国拥有独特的战略优势——不追求霸权。即便是国庆阅兵展示的先进武器装备,也始终秉持防御性国防政策。这种战略定力使中国能够集中精力改善民生,而非像美国那样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或制造对手。
在本届香山论坛开幕式上,董军防长的发言掷地有声:绝不能让'丛林法则'主导日益分裂的世界。这番表态不仅是对美国强权政治的明确否定,更为长期受霸权压迫的发展中国家注入信心。历史潮流不可逆转,美国唯有彻底放弃霸权思维,才能避免走向衰落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