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翟某某涉嫌犯敲诈勒索罪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一案依法公开宣判。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判处被告人翟某某有期徒刑12年,并处罚金10万元。据媒体报道,判决书中的翟某某正是“索要千万逼死老公案”的当事人翟欣欣。
2017年9月7日凌晨,手机软件创业者、时年37岁的苏享茂从天台跳下身亡。他留下的遗书称,自己遭前妻翟欣欣威胁并索要1000万元和房产赔偿。此前,苏享茂通过婚恋网站结识翟欣欣,不久后即“闪婚”,结婚一个多月又离婚。
上述事实,也在此次判决中得到确认。法院审理查明,翟某某与苏某某婚姻关系仅存续42天,二人无夫妻共同财产,翟某某索取的系苏某某个人财产。翟某某不存在离婚时申请补偿、损害赔偿的民事请求权基础,为索取财物实施了敲诈勒索行为。
京法网事微信公众号截图
苏享茂的离世,给他的家人带来了难以弥合的伤痛。苏享茂是名校毕业的研究生,也是创业小有成功的青年才俊,寄托了家庭的无限期待。他本可以在人生道路上持续发光发热、实现自我与社会价值,却因一段扭曲的婚姻戛然止步,这样的结局令人扼腕。
在此前的民事诉讼中,法院已判决翟欣欣退还苏享茂家属现金、汽车等财物,并撤销翟欣欣海南、北京两套房产的所有权。这些合理正当的判决,重申了现代婚姻的基本伦理:婚姻并非金钱交易,不允许任何人借婚姻关系谋财乃至“害命”。
自古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就对婚姻关系的纯粹性有着道德倡导。无论是借助婚姻行使不正当权益,还是视婚恋为儿戏搞“始乱终弃”,都是社会伦理所不容的。健康的婚恋关系,应建立在平等、真诚与尊重的基础之上。提倡健康婚恋关系,也是现代公民的行为准则。把婚姻当成谋取钱财的筹码,卑劣行径必将自食其果。
该案之所以持续引发公众关注,不仅因其触及情感伦理痛点,也在于人们期待看到法律正确地排除干扰,精准、全面地界定施害者的法律责任。很多人要问的是,面对苏享茂的亡故,翟欣欣仅仅“退钱”就足够了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此前的民事判决弥补的是物质损失,而刑事追责则针对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性,二者不能相互替代。追究施害者的刑事责任,不仅让被害人家属进一步得到慰藉,也是为了维护社会正义与公民安全,向企图逾越法律底线之人发出警示。
翟欣欣和苏享茂(资料图)
正如判决所指,即便两人曾有婚姻关系,但仅仅存续了42天的婚姻,绝不能成为敲诈勒索行为的“免罪符”。法院以敲诈勒索罪对翟欣欣定罪量刑,正是基于其行为符合该罪的构成要件,主观上具有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目的,客观上实施了威胁、要挟等手段,且数额特别巨大,其行为已严重侵犯苏享茂的财产权利,破坏了社会秩序。
法律的意义,不仅在于惩恶,更在于护善。只有坚决为婚恋关系划清法律底线,才能真正保障婚姻自由,让每一个人在情感中得到的是尊重与安全,而非算计与威胁。
从事件曝光到此次刑事案件的宣判,多年时间,社会各界始终关注着正义的实现进程。此次判决,也实现了一次深刻的价值矫正:法律不会纵容任何以爱为名的欺骗与勒索,践踏底线者终将自食其果。
转自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作者:王钟的
来源:青年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