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师范大学坐落于西安,是教育部直属的六所重点师范大学之一,是211和双一流,被誉为“西北地区教师的摇篮”“西北基础教育的黄埔军校”。学校共有13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尤其在教育、科研等领域展现出卓越实力。
2025年以来,陕西师范大学继续开设教育博士专业学位,并新增出版博士专业学位,分别面向不同领域的教育工作者、新闻出版工作者招生。
专业、导师、指标全链升级,重点向在职倾斜
如果说2024年的陕西师大在职博士还只是“小步快跑”,那么2025年以来则直接上演加速度。
学校把招生单位从4个扩到5个,新增的新闻与传播学院首次扛起出版博士大旗,让专业学位博士版图从“教育单核”升级为“教育+出版”双引擎。
出版博士下设出版史与出版文化、数字技术与融合出版、出版产业与管理、版权保护与国际出版四大方向;导师组招生取代单打独斗,团队作战资源更厚。
政策端继续向在职人员示好:汉语国际教育年限从5年降到3年,海外孔院经历写入优先条款;定向协议简化成一张表;单设材料补充绿色通道,学费16500元/年,性价比瞬间拉满。
一句话,陕西师大政策连招出,让一线教育工作者不离岗,也能稳稳戴上博士帽。
教育博士:四大方向助力教育工作者深造
大国竞争根本上还是人才的竞争,而且越是经济放缓的时候,越是充电、学历提升的好时机。目前,我国教育部宣布新增831个博士学位授权点,对博士招生进行罕见提速,这是一个非常明显的信号。
陕西师大顺应了这个潮流,在教育博士的招生中体现得最为明显,计划招生220人,实际招生253人,排全国各大学教育博士招生人数第一。
学校课程与教学(045171),面向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要求具有5年以上教学经验。教育学部和教师发展学院共同招生,计划90人,实际招生102人。
教育学部此前要求业务水平测试分数达到65分,而教师发展学院降低了5分,60分就达标。这意味着教师发展学院的入学门槛相对较低,为更多一线教师提供了机会。
学生发展与教育(045172)招收从事思想品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学生管理的教师与工作人员。教育学院、心理学院和教师发展学院三个单位招生,计划62人,实际招生83人。
教育领导与管理(045173)面向各级各类学校管理人员,但是不招收高校专任教师、专职科研人员。教育学部和教师发展学院两个单位招生,计划38人,实际招生47人。
汉语国际教育(045174)由文学院招生,计划10人,实际招生21人。该专业要求相对灵活:具有3年以上教育及相关领域全职工作经历(比其他教育博士要求的5年更短),且有海外孔子学院教学经历者优先。外语可选择英语、日语或俄语,为外语教师提供了更多选择。
很长一段时间内,东南亚的“水博士”非常受中小学老师欢迎。听说个别高校更是直接把一个学院承包给中国人运营,实行绿色通道,从入学到课程学习、到毕业形成一条龙服务,只要给到20万到30万的学费,就一路绿灯,确定性能够拿到博士学位。
不过,疫情以后教育部门收紧了去东南亚大学留学的窗口。一方面,对不符合规范赚黑心钱,围猎中国的大学开出黑名单,不给做留学服务认证;另一方面,即便做了留学服务认证,很多省的教育厅或者高校的组织部门不认可去东南亚拿的“水博士”。所以各位想去东南亚走捷径的,赶紧出口转内销,试试陕西师大的教育博士。
因为教育专业博士不看重课程学分,而且大多数都是周末上课或者晚上上课,授课形式也包括网络授课,还融合案例教学、专业实习、真实情境实践,教材融合真实项目。
出版博士:首年招生
2025年,陕西师范大学新增出版专业学位博士(055300),由新闻与传播学院招生,这是西北地区首家出版博士点,填补了区域空白。
学院采用导师组培养模式,整合全院优质师资按方向组建导师团队,考生入学后即可享受跨学科、跨团队的复合型资源。
报考门槛突出“实践+成果”导向,满足下列任一条件即可免业务课笔试:核心期刊论文1篇、省级采纳调研报告、省级以上获奖作品、出版专著、主持/参与国家级或省级出版基金项目等。
免笔试:为在职人员减轻负担
陕西师范大学2025年博士招生实行“申请-考核”制,在满足条件的情况下可免试外国语和业务课。
外国语免试条件包括:全国大学英语六级425分及以上;英语专业四级及以上等级考试合格证书;在英语国家获得硕士学位;新托福80分及以上;雅思6分及以上等。
业务课免试条件更为人性化: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特级教师、正高级职称及入选国家级人才的人员,可免试外国语和业务课。
其他人员满足以下两项条件也可免试业务课:副高级职称的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省部级及以上表彰及荣誉称号;近3年获得省部级及以上教学、科研奖励;近3年发表北大核心期刊论文1篇或有独著1部;近3年主持省部级及以上项目1项。
这一政策大大减轻了优秀在职人员的备考压力,使更多有丰富实践经验但脱离考试环境多年的教育工作者能够有机会攻读博士学位。
专项计划:政策倾斜下的升学快车道
陕西师范大学设立了非常多的专项计划,为特定群体提供绿色通道。
少数民族骨干计划面向生源地在内蒙古、广西、西藏、宁夏、新疆等地的少数民族考生,以及在上述地区工作满3年且报名时仍在当地工作的汉族考生。南疆高校教师专项则面向喀什、和田、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和阿克苏地区的高校在职教师,不限民族和生源地。
少数民族骨干计划考生享受分数线优惠,业务课分数线也相应降低。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骨干专项则面向高校专职辅导员、学工部长、党委副书记等思政工作骨干,年龄不超过45周岁,从事思政工作满3年就可以报考。
两课教师专项面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业务骨干教师,只要从事思政课教学5年以上就可以报考,由马克思主义学院负责招生,报考类别必须为“定向就业”。
对口支援专项面向陕西师范大学对口支援的17所高校和青海、宁夏、甘肃临夏州等基础教育单位的在职人员,考生只需要本单位同意,在《报名信息简表》中注明同意报考对口支援专项,定向就业就可以报考。
这些专项计划不仅录取竞争相对较小,还享受分数线下调、学费优惠等政策支持,是符合条件考生的优选路径。
提前联系导师:成功录取的关键一步
陕西师范大学在招生简章中明确提示:“考生必须在提交报考材料《陕西师范大学2025年报考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登记表》的首页注明报考导师”“网报时须在‘备用信息ʼ内填写报考导师姓名”。
这说明提前联系导师至关重要,原因有三:
一是博士招生不同于硕士,录取环节以材料审核和面试为主,导师具有高度话语权。如果导师对你的学术背景、科研能力、研究方向不认可,即便材料审核通过、笔试通过,也可能在面试中被淘汰。
二是各学院的博士招生计划恒定,可能存在已列入招生专业目录的导师没有名额的情况。提前联系导师可以避免报考后发现导师已无招生名额的尴尬局面。
三是通过与导师的沟通,考生可以更好地了解导师的研究领域、研究方向及对博士生的期望,从而有针对性地准备申请材料和面试内容。
如何有效联系导师?
仅发邮件往往效果有限,最好能通过面谈方式,附上个人简历、科研成果、研究计划书等材料,清晰表达报考意愿与研究兴趣。只有导师态度积极,同意进一步深入沟通,甚至提前参与课题组讨论,才能增加录取机会。
同学们,对于有志于在教育、出版领域深耕的在职人员来说,报考陕西师范大学正是黄金机遇期。不转档案、不脱产、学习工作两不误,实现职业发展与学历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