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开门”到“定规”: “十四五”金融制度型开放交出答卷
创始人
2025-09-19 00:47:10
0

[ 据《中国资产管理市场(2024—2025)》报告,过去五年,信托、理财、保险资管等受托资产年均增速达8%。 ]

“十四五”收官之年,中国金融业开放已从“打开大门”升级为“重塑规则”。过去五年,负面清单不断压缩,外资持股比例限制全面取消,沪深港通、债券通等互联互通机制持续扩容,人民币跨境使用稳步推进,勾勒出制度型开放的清晰轨迹。

在全球经济格局深刻调整、地缘与产业变局叠加的背景下,展望“十五五”,中国金融开放如何再下一城?

“十四五”答卷:

标志性制度突破

过去五年,“十四五”规划下的中国金融开放以制度型开放为核心,实现了从市场准入到规则对接的历史性跨越。外资持股比例限制全面取消,沪深港通、债券通等互联互通机制不断扩容,标志着中国金融业从“管道式开放”转向“制度型开放”的新阶段。

“‘十四五’期间最具标志性的制度突破主要体现在三条主线:一是负面清单与国民待遇框架的实质落地;二是要素流动和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升级;三是金融法治与宏观审慎框架同步完善。”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首席专家、主任曾刚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互联互通机制也取得显著进展。从沪港通起步,先后落地深港通、债券通、互换通,产品类型从股票拓展至债券、交易所买卖基金(ETF)和利率互换等资产类别,与此同时,债券通“南向通”正式开通,QFII与RQFII制度完成并轨,跨境投资渠道不断拓宽。值得一提的是,沪伦通机制已扩展至德国、瑞士等欧洲主要金融市场,构建起横跨亚欧的资本市场纽带。

官方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外资持有A股市值约为3.4万亿元、占比达4.3%,较“十三五”末提升1.8个百分点;境外机构持有银行间市场债券4.16万亿元,约占银行间债券市场总托管量的2.7%。

稳步扩大金融业制度型开放,首要前提是与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深度接轨。近年来,中国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与《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为参照,在绿色金融、数据跨境流动、ESG信息披露等领域先行先试。

在此基础上,金融法治与宏观审慎框架同步升级。《期货和衍生品法》的颁布填补了衍生品市场的法律空白,为外资参与利率、汇率、信用、商品衍生品提供清晰的法律边界;同时,数据跨境、反洗钱及制裁合规细则持续更新细。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校长赵忠秀对记者分析称,“十四五”时期的制度型开放,已经从边境管理逐步延伸到境内规则,从单一市场准入转向规则、标准和监管的全面对接。在投资领域,制造业基本全面放开,负面清单压缩到历史低位;服务贸易和金融领域也在不断减少限制。

据《中国资产管理市场(2024—2025)》报告,过去五年,信托、理财、保险资管等受托资产年均增速达8%。截至2024年末,总规模升至154万亿元,同比增长10.4%,居于全球第二。

“中国经济转型与居民财富积累催生多层次金融需求,外资专业能力可精准匹配市场缺口。全球最大中等收入群体崛起、居民理财需求从‘保本收益’转向‘多元配置+长期服务’,为外资机构带来战略机遇。”上海财经大学教授奚君羊认为。

“十五五”闯关:

深化互联互通与规则对接

站在新的起点上,“十五五”时期,金融开放将进入更深层次的“闯关时刻”——在补齐制度短板、对接国际规则和保持风险可控之间寻找新的平衡。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十五五”期间,互联互通机制仍是金融开放的重点抓手。

曾刚认为,未来应从“三个层面、九项抓手”优化互联互通制度:

第一,在准入与通道方面,应扩容互联互通标的和产品谱系;提升ETF和个股做市水平,缩短结算周期;并优化交易额度和撮合时段,探索跨时区延长交易和T+0限价回转试点。

第二,在对冲与风险管理方面,应扩展外资在岸对冲工具“白名单”,允许使用更完善的股指、利率、汇率和信用衍生品;同时,完善套保配额和远期、期权工具供给,减轻汇率波动冲击。

第三,在信息与监管协同方面,应统一ESG/气候披露框架;建立跨境合规互动平台,明确数据出境白名单机制,缩短审批链条;完善跨境证券纠纷处理与投资者赔付安排,研究股息预提税减免和基金通税收中性。

“总体目标是让海外投资者在中国市场看得清、进得来、留得住、退得出,以制度确定性换取长期资金的确定性。”曾刚表示。

在市场准入层面,业内专家呼吁进一步压缩金融服务业负面清单,建立内外资一致的牌照分类与审慎标准。

“进一步放宽对外资金融机构的限制,包括设立形式、持股比例、股东资质、业务范围和牌照数量等,以吸引更多优质外资机构进入中国市场。”奚君羊则建议。

在互联互通渠道拓展上,他提出,可以参照沪港通和债券通的经验,探索建立与新加坡、东京、巴黎和法兰克福等金融中心的互联互通机制,推出更多跨境金融产品和服务,促进资金跨境流动和资源配置。

人民币国际化与汇率新局:

从“稳慎”到“结构性突破”

“十四五”时期,人民币国际化与汇率机制改革均取得实质性进展。 跨境支付系统(CIPS)已覆盖180个国家,全球超过80家央行将人民币纳入外汇储备。虽然与美元约40%的占比仍有差距,但人民币在全球货币体系中的地位正在稳步上升。

“人民币在全球贸易结算、跨境投资和区域货币合作中具有战略潜力,但仍是一个渐进过程。目前人民币在国际经贸中的结算占比提升空间巨大。”赵忠秀指出。

在离岸市场方面,探索正在提速。香港率先试点数字人民币债券,新加坡推动人民币与东盟货币直接交易,mBridge项目吸引中东央行加入,为能源贸易引入数字货币结算场景。这些新尝试拓展了人民币在贸易和投资中的使用边界。

人民币国际化的进展,离不开汇率机制改革的配合。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对记者分析称,“十四五”期间人民币汇率弹性显著增强。在岸人民币汇率的标准差由0.22提升至0.35,变异系数由0.03上升至0.05,波动区间从0.92扩大至1.04。

更重要的是,人民币“韧性”的提升并非依赖中美利差,而在于国内基本面。“过去几年中美利差从正转负,甚至深度倒挂,但人民币并未持续单边贬值。关键决定因素还是中国经济增长动能。”王青举例称,2024年四季度中国推出一揽子增量政策,经济预期改善,尽管同期中美利差扩大,但人民币贬值压力明显缓解,CFETS人民币汇率指数逆势上行3.6%。

展望“十五五”,人民币国际化与汇率改革仍是金融开放的核心议题。

业内普遍预期,人民币未来将在三个方向发力:一是扩大在能源和大宗商品结算中的使用,推动人民币计价逐步落地;二是强化香港、新加坡等离岸人民币中心的功能,提升跨境流动性;三是推动数字人民币在跨境支付和投融资中的应用,打造支付—融资—储备的闭环。

王青强调,未来深化汇率市场化改革的关键在于进一步增加人民币汇率弹性,适时释放升贬动能,发挥宏观经济稳定器作用;同时丰富汇市风险对冲工具,提升企业和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能力。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补贴政策调整!郑州发布公告 关于调整郑州市汽车报废更新补贴政策的公告 广大消费者、各有关企业: 根据全省消费品以旧换新工作安排,...
关于黄金有关税收政策的公告 据财政部网站11月1日消息,财政部、税务总局日前发布《关于黄金有关税收政策的公告》。 公告称,自11...
国家发展改革委:加快推动扩大有... 国家发展改革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新闻发言人李超10月31日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前三季度我国经济运行顶...
证监会:六方面提高资本市场制度... 在近日出版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辅导读本》中,中国证监会主...
新修《上海市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 截至2024年底,上海60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已达577.62万,占总人口的37.6%,且高龄化趋势...
小米车主受网络攻击援助进展:4... DoNews11月1日消息,今年 9 月 26 日,小米官方在小米汽车社区发文 ——《拒绝网络攻击,...
10月制造业PMI为49%,政... 国家统计局10月31日公布10月中国采购经理指数运行情况。 10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
海南离岛免税“升级”政策今起实... 为支持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财政部、海关总署、税务总局联合印发公告,从今天(11月1日)起,调整升级海...
美参议院通过决议 反对美政府关... 新华社纽约10月30日电美国媒体10月30日报道,美国国会参议院当天以51票赞成、47票反对的投票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