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维辰
9月10日,曾出演电视剧《小兵张嘎》的演员谢孟伟,身着警服在快手平台直播带货,被网友举报。9月17日,云南临沧市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公安局发布情况通报称,“嘎子哥”谢孟伟违反警察法第36条规定“人民警察的警用标志、制式服装、警械、证件为人民警察专用,其他个人和组织不得持有和使用”,被行政拘留7天。
稍有常识的人就该知道,警服不是想穿就能穿的。如果什么人都能穿,当我们需要向警方求助时,该如何分辨谁是真的谁是假的?当不法分子身穿警服骗取目标人群信任时,辨别能力不足的人会不会上当受骗?现实中,人们会默认穿警服的就是警察,对身着警服人士下意识产生信任。这既是源于生活经验,也是因为法律规定。《人民警察制式服装及其标志管理规定》第一条就说得很清楚,加强对人民警察制式服装及其标志的管理,目的是“保障人民警察制式服装及其标志的专用性和严肃性,预防和制止利用人民警察制式服装及其标志进行违法犯罪活动”。
影视制作单位和文艺团体因拍摄、演出需要,使用人民警察制式服装及其标志的,应当报省级公安机关批准,并严格保管,非拍摄、演出时不得使用,原因也在这。“嘎子哥”将他口中的“剧组拍摄专用戏服”穿到直播间,这是分不清戏里戏外了?在面对粉丝质疑时反问,“嘎子卖货有问题,我能穿这身衣服?”看来,“嘎子哥”并非不清楚这身衣服的“威力”,还多少有几分拿警服为产品质量背书的味道。退一步说,即便他事先不清楚相关规定,在看到粉丝质疑时也应该及时查证,并向用户普及相关知识挽救局面。可若一个人没有敬畏心,对他人的提醒视若无睹,对有关方面大放厥词,“翻车”只是迟早的事。
相关从业人员应该看清楚了,流量是把双刃剑。有人迷信“黑红也是红”,总以为只要能吸引“吃瓜群众”甚至批评者,就能将流量转化为商业价值。“嘎子哥”被行拘一事中,警服沦为流量工具,却没有给“嘎子哥”带来多少好处。相反,围观者中产生了举报者,流量越大意味着“不良社会影响”越大、后果更严重:他本人的快手号被平台封禁,正在拍摄的一部电影已拍摄戏份将换人重拍。这或许也印证了,毫无底线追逐流量,终究会被自己制造的“黑色”流量吞噬。
无论是短红还是长红,都需要时运,驾驭流量,更需要内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