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9月18日消息(记者 费权)近日,杭州52岁女子因误触氢氟酸不幸身亡的悲剧,备受关注。
9月18日,杭州市公安局余杭区分局通报还原了这起令人扼腕的悲剧:52岁的涂某某在闲林街道星洲翠谷小区南侧山坡的废墟处,陪同朋友垦荒种菜时不慎踩破一只白色塑料桶,脚部接触桶内液体(氢氟酸),送医后抢救无效离世。涉案的三桶氢氟酸,系艾某槟2015年从事外墙清洗工作时放置,搬离时遗弃,目前涉案人员已被警方控制。
嫌疑人可能承担哪些法律责任?
据了解,氢氟酸因能侵蚀骨骼被俗称“化骨水”,在《危险化学品目录》中明确属于急性毒性类别1的危险化学品,皮肤接触即可致命。北京市京都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徐伟介绍,从法律视角来看,艾某槟的行为已触碰刑事、行政、民事三重法律红线。
刑事责任方面,通报明确氢氟酸系“遗弃”而非恶意投放,排除了投放危险物质罪的故意犯罪可能。但其行为契合其他犯罪构成要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一十五条过失投放危险物质罪,第一百三十六条危险物品肇事罪,艾某槟违反危险化学品管理规定,在处置环节遗弃剧毒物质致死亡,均可处3至7年有期徒刑。同时,其行为还涉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三十八条污染环境罪——最高检近期公布的典型案例显示,类似遗弃危险废物致人死亡的行为,已构成“特别严重情节”,量刑可达7年以上有期徒刑。若查实艾某槟当年未取得资质便购置氢氟酸,还可能叠加非法买卖危险物质的相关罪责。“最终司法机关将按‘想象竞合择一重罪’原则定罪处罚。”
行政责任方面,根据《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丢弃危险化学品将面临5万至10万元罚款。
民事赔偿方面,艾某槟的遗弃行为与涂某某的死亡存在直接因果关系,需承担全部民事侵权责任。依据民法典及司法实践,死者近亲属可主张医疗费、丧葬费、死亡赔偿金及精神损害抚慰金等。
此外,现场外包装纸箱残片印有生产企业信息,若追溯出销售方未履行资质审核义务,家属可追加其为共同赔偿被告。
除直接遗弃者外,徐伟认为,监管环节的责任同样值得追问。他强调,街道办对辖区公共区域负有安全保障职责。事发地为长期闲置的拆迁区域,未采取围蔽措施,沦为居民垦荒种菜场所,若查实街道未履行定期巡查义务,即构成监管失职。生态环境部门作为危险废物监管主管部门,对露天遗弃十年的三桶氢氟酸未及时发现,暴露出监管链条的明显漏洞。若查实未将此类闲置地块纳入隐患排查范围,相关人员可能承担行政责任,情节严重者甚至构成玩忽职守罪。
制度完备性并未完全转化为现实安全性
更令人忧心的是,悲剧背后危险化学品流通的监管盲区已然显现。氢氟酸属第三类易制毒化学品,个人不得随意购买。近日,有网友与媒体调查发现,在电商平台搜索“氢氟酸溶液”“氢氟酸清洗剂”等关键词,即可找到多家在售店铺,部分商家销量甚至超1000件。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刘传稿表示,这种流通失控状态,与《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中“生产企业不得向无资质个人销售危险化学品”的规定严重相悖。
事实上,我国有着明确的危化品监管制度框架。徐伟指出,《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等法律法规,早已构建起覆盖生产、经营、储存、处置全链条的监管体系,明确了行政与刑事处罚的无缝衔接机制。生产环节设置严格准入门槛,无证生产或生产禁限危化品将面临高额罚款乃至刑事追责,造成人员伤亡或50万元以上直接损失即触发刑事立案;经营环节以资质为核心红线,无证经营罚则清晰,非法经营数额或违法所得达标即构成非法经营罪;储存与废弃处置环节上对不当行为有明确处罚,污染后果还可能挂钩污染环境罪。应急管理部等七部门2022年发布的《关于加强互联网销售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的通知》,更明确划定电商平台对危险化学品有“不得提供信息发布服务、禁止个人线上售假、须履行核验巡查义务”的三重禁区。
然而,制度完备性并未完全转化为现实安全性。“电商平台的监管缺位并非个例,而是危化品全链条管理中‘薄弱环节失守’的缩影。”徐伟表示,相较于生产、经营等前端环节,储存与废弃处置易被忽视,此次公共区域遗留氢氟酸桶,正是储存环节责任悬空的直接体现。
刘传稿表示,电商平台作为交易枢纽,仅下架商品远未履行法定责任,若放任无资质商家私下交易,可能因“未尽安全保障义务”承担连带责任。从生产端资质审核、经营端流向追踪,到储存处置端责任落实、电商平台溯源核查,多环节漏洞叠加酿成了此次悲剧。
值得期待的是,《危险化学品安全法(草案二次审议稿)》正在征求意见,拟建立的“电子标识+全生命周期监控”制度,有望为危化品管理装上“全流程追踪器”,从技术层面破解流转监管难题。刘传稿提醒,制度升级需落到执行实处:企业作为安全责任主体,必须摒弃侥幸心理;电商平台需切实履行核验巡查与溯源义务;监管部门应强化全链条执法力度,让“违法必追责”成为不可逾越的底线。
“此次事件为所有市场主体与监管者敲响警钟——危化品安全管理没有‘旁观者’。”徐伟认为,唯有企业敬畏责任、平台恪守义务、监管精准发力、个人提高警惕,将制度规定转化为每个环节的自觉行动,才能真正守住安全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