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急救日”之际,媒体报道了一支特殊的急救力量——穿梭在大街小巷且掌握了专业救援技能的外卖骑手,正在成长为城市应急救援的重要补充。
近段时间,“急救骑士”救人的消息不时见诸网络报端。湖北武汉,七旬老人遇车祸倒地,路过的骑手立即取出携带的AED施救,争取了宝贵的时间;河南郑州,一名骑电动车的女士摔倒,本在就餐的外卖小哥立马上前,用随身急救包消毒包扎。据统计,目前全国外卖骑手已超过1000万人。他们每天在城市各处奔走,流动性强,确实有更大概率遇到突发情况。目前,全国已有一些地区的骑手经过专门培训、掌握急救技能、获得相关证书,充实了城市急救的队伍。
急救本就是在跟时间赛跑。数据显示,我国每年心源性猝死者高达55万,脑卒中患者超1300万。抢救每延迟1分钟,生存率下降10%,如果错过了抢救黄金4分钟,大脑就会出现不可逆损伤,救治成功率大大降低。据业内人士透露,在一线城市,急救车平均抵达现场的时间在10分钟左右。若城市能拥有更多“急救骑士”,突发情况下获救的可能性就大一分,确实善莫大焉。
也要看到,外卖骑手参与急救,也存在现实顾虑。比如,若救助失败,会否被要求承担责任甚至陷入风波?AED设备单价高达万元以上,电极片还需定期更换,谁来出资?若因急救耽误配送,平台能否免罚,损失的收入如何弥补?
化解现实顾虑,最直接的办法,是建立更完备的保障机制,肯定与奖励见义勇为行为。民法典第184条“见义勇为”条款规定,自愿实施紧急救助,即使受助人最终离世或者造成受助人损害,也不承担责任。对此,有必要做好宣传,乃至形成专门的条例法案。再者,对于急救培训与物资支持等,有待引入地方政府、工会、企业以及其他社会力量,提供常态化课程以及激励举措。密切相关的平台,也需优化算法、做好支持,建立“罚单剔除”机制,将救援经历纳入职业评价体系等。总之,将方方面面的问题考虑到位,形成具体、持续、制度化的激励导向,就是在支撑“急救骑士”该出手时就出手。
眼下,无论是平常时候化身“流动探头”排查消防隐患、志愿成为空巢老人的“跑腿侠”,又或者在关键时刻从暴雨中扶起跌倒的老人、从火场里背出行动不便者……外卖骑手、快递小哥等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已然更多参与到城市治理中来,这不仅将提升他们的职业荣誉感与成就感,也会为城市带来更多温暖图景。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下一篇:“国补”政策激发消费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