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童研究院
在江苏,一对年轻父母因车内没有安装儿童安全座椅被罚款300元,还记了3分。消息一出,当地母婴门店的安全座椅销量在短短一周内翻了一番。越来越多的家庭意识到,这不再只是“是否购买”的选择题,而是与法规挂钩的必选项。
同一时间,南方的盛夏让家长们在小红书和抖音上疯狂搜索儿童防晒衣、婴儿推车遮阳棚。户外气温动辄37℃ 以上,紫外线指数屡屡爆表,晒伤、红屁屁、湿疹成为高频话题。再叠加夏季蚊虫滋生,传染病警示频频出现,驱蚊喷雾、防蚊贴、蚊香液成了许多家庭购物清单上的固定一项。法规与气候的双重压力,把“出行与户外安全”从非刚需推到了刚需的前列。
儿童安全座椅在中国的普及率一直不高,长期徘徊在30%以下。但随着《未成年人保护法》的修订以及江苏、山东等地陆续出台强制性规定,市场格局正在快速转变。全球来看,这一品类本就保持5%以上的稳定增长,而中国的增量潜力远未被释放。对于门店而言,这意味着一旦法规真正落地,消费者的购买不再靠“劝说”,而是直接被触发。
防晒赛道则是另一种逻辑。2024年中国防晒品类的市场规模突破135亿元,同比增长超过80%,儿童防晒衣在618电商大促中的销售额同比增长150%,是母婴服饰里最亮眼的细分。与此同时,驱蚊品类在夏季也迎来爆发:2024年零售额超过120亿元,2025年入夏后随着登革热病例的出现,驱蚊相关产品的线上销量再度飙升。
这些数字传递出的信号很清晰:当风险变成现实,家庭的消费就会迅速刚需化。
中童团队走访的一家福建连锁店里,安全座椅被摆在了显眼的入口处。店员不再强调舒适设计或高端品牌,而是直接递给家长一张《儿童乘车合规三步表》,告诉他们如果没有座椅,可能面临罚款与事故风险。这样的对话让成交率直线上升。
广东一家社区母婴店,在暑期推出了宝宝户外三件套:一件UPF50+的防晒衣,一顶大檐遮阳帽,再加一瓶儿童物理防晒霜。组合装比单件更受欢迎,客单价平均提升了28%。家长们觉得省事:不用再一个个对比,直接买套餐,安心又高效。
而河北的商圈店,是把驱蚊专区与门口的“今日紫外线与气温指数”实时看板结合。每当气温突破35℃,夜间的驱蚊喷雾与电热蚊香订单都会在美团外卖平台上快速增加。店主告诉我们:“纸尿裤之外,驱蚊品成了我们夜间即时零售的第二大爆款。”
这些品类的转化,不只是靠摆几个货架。真正的机会在于,把风险翻译成解决方案。对渠道来说,卖的不是一个安全座椅,而是如何合法合规、安全出行;不是一件防晒衣,而是户外防护的一整套场景;也不是一瓶驱蚊喷雾,而是让宝宝一整晚不被蚊虫打扰的睡眠保障。
许多门店已经学会把不同品类组合,比如将儿童安全座椅与汽车遮阳帘组合,打造宝宝乘车安全套装;把防晒衣、防晒帽与推车遮阳罩放在同一货架,用户外阳光安心行做主题;驱蚊品则分为家用夜间版和户外便携版,帮助消费者快速决策。
这对于渠道的启示是:
第一,把法规可视化。在门店入口、社群群聊里用图文直接展示罚款与扣分条款,能比单纯讲产品功能更具说服力。
第二,让指数变成营销语言。实时紫外线指数、气温曲线、疫情提醒,都是驱动消费的天然入口。与货架、直播绑定,可以让销售更具场景感。
第三,即时零售必须跟上。驱蚊品、防晒用品、夜间急需的安全座椅安装服务,都具有紧急购买的属性。保证小时达履约,是提高复购的关键。
我们母婴行业经常强调刚需的概念,但真正的刚需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安全座椅、防晒衣、驱蚊喷雾,本是可有可无的品类,如今却成为家庭日常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对于母婴渠道而言,这不仅仅是一个产品的生意,更是一次经营逻辑的升级:从卖货转向卖解决方案,从货架逻辑走向风险管理逻辑。谁能最先把这些变化翻译给消费者,谁就可能抓住新增长。
*本文配图由AI辅助完成,文章内容及核心观点为作者原创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