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楼外百叶窗空调罩终于能更新安装了,再也不用担心脱落砸伤人了!”某服务中心的徐主任感慨道。一起原本可能费时费钱的建筑工程纠纷案件,在“法院主导+专家支持+委托调解”的合力作用下,90天内圆满解决,专家费用仅为传统鉴定的20%至30%。这背后是北京海淀法院今年创新采用的“司法技术调解”机制在发挥作用——让专业技术提前介入,把纠纷化解在开庭之前。
某服务中心管理的住宅楼外墙空调罩在半年内脱落三次,其中一次砸坏了楼下车辆。服务中心认为空调罩的施工方未按投标方案施工,监理公司也未履行监理职责,遂起诉并申请司法鉴定,要求施工方对空调罩进行全面整改,费用预估上百万。施工方却连连叫屈:“这个工程我们总共赚20万,要是按照原告要求的标准整改,我们还得倒贴钱”。
在征求双方调解意向后,海淀法院立案庭(诉讼服务中心)将该案委托至“总对总”平台中的北京市建设工程招标投标和造价管理协会(以下简称京价协)进行调解,同时考虑到该案涉及建筑质量修复问题,指定鉴定管理人钱硕作为技术指导法官。
调解员拿着《鉴定申请书》与钱硕商量:“这个案件当事人已提交鉴定申请,是否需要先委托质量和修复方案鉴定?再考虑是否鉴定造价还是由施工方直接整改?”经过与相关机构咨询,钱硕与调解员商议道:“按照委托鉴定的经验,委托工程质量和修复方案预估耗时3-6个月,费用还高,如果这期间有空调罩再次掉落,还会伤及无辜,不如直接邀请相关专家参与调解,直接出修复方案,尽快排除安全隐患。”
通过多方会商和协调,双方当事人均同意由京价协(北京市建设工程招标投标和造价管理协会)推荐建筑工程墙体外施工领域专家参与调解过程,由案件指导法官唐铸一同参与现场踏勘、指导调解。经过实地测量数据、抽检空调罩、法官拍板适用标准,技术专家制定了可落地的维修方案,双方当事人据此达成调解协议:施工方按照国家标准在90日内完成整改,监理公司对工程进行验收。
一场可能耗时费钱的纠纷,90天内圆满解决。该案的专家费用仅为传统鉴定的20%—30%,却实现了“技术厘清+方案可执行”的双重功效。“法院主导+专家支持+委托调解”的三方合力模板,不仅修复了建筑物理裂缝,也弥合了当事人之间的信任裂痕,实现零开庭、低成本、高效率的“案结事了人和”。
北京青年报记者了解到,今年以来,海淀法院鉴定管理人团队顺应工作要求,在审前阶段主动作为,积极引入行业调解组织和司法技术人员等专业力量参与建工、医疗类案件的纠纷化解,以减轻当事人诉累,节约司法资源和诉讼成本。对于调解不能的案件,鉴定管理人也利用审前期间组织鉴定询问,及时启动鉴定,提高案件审理质效。截至8月31日,海淀法院利用审前期间委托234件建工类案件进行调解,调解成功率达25.2%,组织医疗损害鉴定询问39件,自立案至委托鉴定平均时长为59天,退案率下降至15.6%,受到当事人好评。
通讯员 刘兴茹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戴幼卿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