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广州9月17日消息(记者罗世伟)9月15日起,《住房租赁条例》正式实施。作为我国首部专门规范住房租赁活动的行政法规,条例在合同备案、押金返还、房源真实、禁止“非居住空间”出租、资金监管账户等方面划定“红线”。央广网记者在广州走访发现,租户、房东、中介等多方主体对新规落地均有切身感受。
“租房新规明确禁止非居住空间单独改造出租,让我们租户更有安全感,也能更好维护自己的权利。”在广州市租房的白领关小姐告诉记者,她曾租过客厅隔断房,对消防隐患始终心存担忧。
据了解,条例将“非居住空间出租”列为重点治理对象,明确厨房、卫生间、阳台、过道等不得单独出租用于居住。群租、违规改建房往往缺乏通风、采光和消防条件,极易埋下火灾、燃气泄漏等风险。源头堵住违规改造的口子,才能真正守住承租人的生命财产安全。
在市场端,条例对出租行为、合同备案等环节作出明确规定,并配套处罚措施。出租人须依法办理备案,住房租赁企业和经纪机构若未按要求完成,将面临罚款。
“备案后开票涉及税费,这笔费用往往由租客承担,但最终的租金水平还是由市场供需决定的。”一位地产从业人员向记者介绍,“条例的实施,会让一些‘二房东’房源和违规隔断房逐渐退出,也让租赁市场整体品质进一步提升。”
在广州市经营房源的李女士则从房东角度感受到了新变化。“大城市里,因为需求旺盛,才会有人尝试群租、隔断。但这样做风险大,收益有限。条例把边界划清了,让市场更规范。过去我们最怕租客欠租、毁房,如今条例对租客行为也有约束,这对房东同样是保护。”
租房新规的实施只是起点,关键还在落实。广州也在结合地方实际,探索数字化、平台化治理路径。
长期以来,城中村因租金相对低廉,为来穗务工人员提供了大量住房选择。但房源良莠不齐、位置分散、找房和沟通成本高企,也让租客和房东都面临不少烦恼。记者了解到,在广州市天河区车陂街,街道近年来开发上线小程序,为出租屋和来穗人员提供免费的租房信息与撮合服务。平台不仅能展示房源、预约看房,还接入社区民警、网格员、楼栋长等资源,便于租客直接获得治安、调解、医疗等服务,探索出“租赁+社区治理”的一体化模式。
在广州市白云区,这一探索走得更为全面。白云区是广州市面积最大、人口最多、城中村数量最多的中心城区。当地推出的“e租房”平台由区属国企搭建、政府部门监管,提供真实房源、零佣金服务,支持电子合同签订,并引入出租屋综合保险。
白云区住房建设和交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城中村长期存在口头协议、条款模糊、租金随意上涨、押金难退以及“二房东”风险等问题。该平台实现招租、签约、缴租等全流程线上化,大幅提升透明度和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