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警的水炮轰碎了舰桥玻璃,菲船员耳朵被玻璃碎片划伤血流不止,最终挥舞白布乞求停火。这场持续29分钟的对峙,彻底揭穿了菲律宾在南海问题上的纸老虎本质。
近日,中国海警发言人称,菲律宾3014号巡逻舰带着十余艘船只试图闯入黄岩岛海域,遭到我方海警船喊话警告、航路管制、水炮喷射管制驱离。
观察者网消息称,根据@玉渊谭天最新公开的现场视频可知,中国海警船的水炮精准击中菲舰驾驶舱,后窗玻璃应声碎裂,空调外机脱落,舰桥内部一片狼藉,还有一名船员被水炮冲击震碎的玻璃碎片伤了耳朵。
然后,菲方船员在持续29分钟的水炮冲击后,竟然主动举起白旗示意投降。这面白旗,不仅象征着单次行动的失败,更折射出南海力量对比的现实。
为什么这次中国的反应如此强硬?
据悉,菲方3014舰当时正试图为所谓“停泊在专属经济区内的渔船”提供补给,但事实上,这些船只已经进入了中国黄岩岛海域。
在中国海警多次警告无效后,菲舰甚至故意实施危险机动,试图冲撞中国执法船只。这种挑衅行为,显然已经超越了常规的行动范畴。
中国海警局的通报揭示了关键信息:中方在采取行动前已经进行了口头警告和航路限制,是在菲方完全无视规则的情况下才使用了水炮这种非致命武力。
从战术角度看,中国海警的处置既展示了克制(使用非致命武器),又体现了决心(坚决阻止入侵行为)。
而事后,菲律宾又拿出了老一套的把戏,发布声明指控中国海警船对菲方舰艇实施“水炮袭击”。
但值得注意的是,菲海岸警卫队发言人塔里埃拉强调其船只“未进入12海里范围”,却刻意回避了三个关键事实:
其一,菲舰确实实施了危险机动,试图撞击中国海警船;其二,所谓“补给任务”实为对美国、日本联合巡逻的策应;其三,菲方早在去年的仁爱礁冲突中就吃过亏——当时菲律宾海军特种兵的手指被快艇螺旋桨切断,显然未吸取教训。
这一次,中方选择的打击部位刻意避开动力系统和要害舱室,否则菲舰绝不仅仅是电路短路这么简单。
从更深层次看,这场冲突发生在中方宣布建立黄岩岛自然保护区之后。
菲律宾此前曾指责中国“不保护海洋环境”,如今中国真正采取保护措施时,菲方却又以“维权”为名进行挑衅。
这种自相矛盾的行为暴露其真实目的:根本不是关心生态环境,而是借机挑战中国主权。
分析人士认为,菲律宾的冒险行为与三个因素密切相关:一是美日菲近期加强军事合作给菲方带来的虚假安全感;二是菲律宾国内政治需要(小马科斯政府面临民族主义压力);三是试图测试中国在南海问题上的红线。
美国与日本的背后支持,让马科斯政府产生误判,以为能通过“碰瓷”战术获取战略利益。
但中国的回应明确传递了一个信号:无论外部形势如何变化,中国维护领土主权的决心不会动摇。解放军在事发海域划设实弹射击区,中国海警部署12艘执法船组成防线,这些举措展示了中国在南海的立体管控能力。
虽然从地缘政治看,菲律宾的冒险行为契合美国“印太战略”的需要。
但马科斯家族似乎忘了两个历史教训:2016年南海仲裁案的裁决最终沦为废纸,近几年南海对峙均以菲方撤船告终。中国在南海的实际控制力和执法能力,早已不是十年前的水平。
未来局势发展可能出现三个转向:
一是菲律宾或将改用“民间渔船+公务船护航”的混合战术,降低直接冲突的政治风险;
二是中国可能加强海上民事力量部署,用渔政、海警等灰色力量反制;
三是东盟国家将更积极推动“南海行为准则”谈判,避免被卷入大国博弈。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事件中中国全面公开现场视频,改变了过往舆论战的被动局面。通过展示菲方举白旗的细节,中国成功向国际社会传达了“挑衅者必受惩”的信息。这种舆论战术的转变,可能成为未来南海博弈的新常态。
随着亚太地区战略竞争的加剧,类似黄岩岛的事件可能还会上演。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中国的海警船只会继续坚守岗位,水炮也会继续准备着——不是为了攻击,而是为了守护。水炮之下留有余地,既是警告也是信号——下次再来,恐怕就不是海水这么简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