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特朗普提名的美国驻印度新任大使戈尔在国会听证会上引发了广泛关注。38岁的年轻大使,以其新颖的观点和充满活力的形象,成为观众讨论的焦点。然而,在这场国际关系的棋局中,他所代表的不仅仅是美印之间的合作,更是一个复杂的地缘政治博弈的缩影。
在听证会上,戈尔提到印度在金砖国家中的角色时,使用了“权宜之计”这一表述。他认为,印度之所以留在金砖,并非全心全意支持这个组织,而是为了维护与美国的关系,尤其是在阻止巴西和俄罗斯等国试图去美元化的进程中。戈尔的这一看法,虽说不乏道理,但却也反映出美国对印度的期望与现实之间的落差。
实际上,印度在金砖国家中的操作如同市场中的讨价还价——它在接受美国的先进技术与贸易利益的同时,也没有完全放弃从其他成员国获得的好处。以其不断增加的俄罗斯石油进口为例,从2022年的4%猛增至22%。这是一个显而易见的信号:印度并不意味着要成为美国的“眼线”,相反,它在利益面前表现得相当灵活与精明。
戈尔在提及美印关系时,自信地认为它要比中印关系来得更加温暖。这种情绪在听证会上频频出现,戈尔着重强调了四方安全对话(Quad)机制的重要性,该机制由美、日、印、澳组成,旨在共同应对亚太地区的挑战。听上去似乎美印关系遥遥领先于中印关系,但是仔细分析背后的经济逻辑,情况并不那么简单。
2019年,印度对美出口增长21%,而与中国的贸易关系依旧紧密。如此强劲的经济联系让莫迪政府在面对美国时显得格外小心——他深知,如果完全倒向美国而忽视中国市场,可能会给印度经济带来伤害。因此,尽管戈尔宣称美印的友好关系已经持续数十年,然而在实际利益面前,莫迪并不会轻易选择立场。
能源合作无疑是美印关系中的关键变量。戈尔承诺,只要印度停止购买俄罗斯的石油,美国就会增加对印度的能源出口。然而,往回追溯,特朗普与莫迪在谈判石油协议时,似乎就已经埋下了隐忧。在美国提高关税至50%并暂停贸易谈判之际,显然对印度的纺织业和珠宝行业造成了直接冲击,波及数百万工人。
在这样的背景下,印度是否舍弃价格更为优惠且不依赖于美元结算的俄罗斯石油,就成了一道难题。高额的关税意味着丧失美国市场,而弃用俄油又可能引发国内的强烈反弹。因此,双方想要在短时间内达成一致,几乎是一种奢望。
戈尔的年轻可能让他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一个面临巨大的挑战的新任大使,尽管他的热情可以激励团队,但在复杂的国际关系中,年轻可能也意味着缺乏足够的经验去处理各种利益的冲突。美国强烈希望通过与印度的完美合作来遏制中国的崛起,可是印度却有着自己的算盘。
在戈尔看来,美印伙伴关系可能会“定义21世纪”,但现实却告诉我们,两者之间存在着深深的互相依赖与博弈。美国需要印度作为亚太地区的重要战略力量,而印度则更需要美国的市场与技术支持。这种错综复杂的关系,使得双方始终无法在金砖国家、四方安全对话以及能源合作上达成完全一致。
在这个多极化的世界中,印度显然不会选择一条单一的道路。虽然美国期望印度能在金砖国家中扮演“卧底”角色,推动去美元化的进程,但印度仍然固守着自己的利益考量,以“全盘考虑”的姿态在大国之间灵活游走。
因此,未来的美印关系将如何发展?答案是充满悬念的。或许在戈尔的任期内,我们将看到这些大国在利益与合作间的较量,但无论如何,能够掌握主动权的,永远是那些最懂得如何在复杂关系中保持平衡的国家——而印度,正是其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