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十四五”时期中国财政宏观调控更加给力、精准、灵活、创新,而这也助推“十四五”时期经济平稳运行。
财政部部长蓝佛安在近日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十四五”时期,财政政策进一步增强与经济情景的适配性,从积极到更加积极,战略上更加主动、战术上更加精准,成为支撑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而国家财政账本里,分量最重、成色最足的始终是民生。“十五五”时期,我们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做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在哪里,财政资金就重点投向哪里;人民群众急难愁盼在哪里,财政政策就往哪里发力。
财政政策空间打开
财政政策作为宏观调控主要手段,在“十四五”时期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以及疫情等不确定性因素冲击下,果断发力。
蓝佛安在上述国新办举办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总结,“十四五”时期财政政策的一大亮点,就是政策力度上更加给力。“十四五”以来,赤字率从2.7%提高到3.8%,今年进一步提高到4%;安排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额度19.4万亿元;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税缓费超10万亿元,财政政策空间进一步打开。
“财政政策统筹考虑防风险和促发展,始终留有后手,未来财政政策发力空间依然充足。”蓝佛安说。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杨志勇表示,中国财政政策仍有较大的发力空间,这是有充分依据的。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其中,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将为中国经济长期向好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经济向好,必然带来财政收入的增长,以及财政实力的进一步增强,财政宏观调控的财力基础将得到进一步夯实。
“另外,重点领域风险防范的制度机制进一步健全以及存量风险逐步消化,财政政策空间将得到有效腾挪,未来将有更大的空间可用。同时,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同也可以让财政政策空间进一步打开。”杨志勇说。
比如,今年中央政府发行首批5000亿元特别国债,注入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补充核心一级资本,这正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同的一项重要内容。财政部预计这可撬动信贷投放约6万亿元。
蓝佛安告诉第一财经,下一步,财政部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创新运用财税政策工具,激发有潜能的消费,扩大有效益的投资,开发好内需这座“富矿”,发挥好牵引力作用,为高质量发展添动能、增活力。
七成财政资金投向民生
财政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十四五”时期更多的财政资金投向民生,投资于人。
蓝佛安表示,“十四五”时期,全国一般公共预算安排教育支出20.5万亿元,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9.6万亿元,卫生健康支出10.6万亿元,住房保障支出4万亿元,加上其他领域支出,财政民生投入近100万亿元。
“‘十四五’以来,国家财政坚持在高质量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民生领域财政投入占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70%以上,资金更多、更直接地用到了老百姓身上。”蓝佛安说。
中国加大对民生领域财政资金投入也让更多老百姓受益。
比如,近期国家财政已经安排1000亿元发放育儿补贴,目前育儿补贴申报工作已经展开,今年1月起3岁以下孩子可每月补贴300元,直至满3岁,一个新生儿最高可领10800元。今年9月幼儿园大班孩子上学,家长已经不用缴纳相应标准的保教费,而这笔钱由财政买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