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中客
近日,市场监管总局组织制定发布《个体工商户信用评价指标》(GB/T46278—2025)国家标准,推动评价信息有序共享和高效利用,助力个体工商户信用融资。标准规定了个体工商户信用评价指标建立的基本要求、评价指标内容及指标设置,适用于开展个体工商户信用评价活动。
个体工商户如同毛细血管般遍布城乡,构成了中国经济最具活力的微观单元。然而,长期以来,这一群体面临着信用评估体系缺失的制度困境。由于经营规模小、财务不规范、抵押物不足等特征,传统金融机构难以准确评估其信用状况,导致一些商户融资困难。新标准的出台创造性地将税务合规、社保缴纳、数字化经营等多元维度纳入评价体系,使每个经营主体的日常经营轨迹都能转化为可量化的信用资产。这种制度设计打破了传统信贷依赖抵押担保的固有模式,让诚实劳动积累的口碑和稳定的经营记录成为获得金融支持的资本,体现了市场经济评价体系的重大进步。
这项制度的深层价值在于构建了信用信息共享的标准化通道。在数字经济时代,信息孤岛是制约市场效率的主要障碍。过去分散在市场监管、税务、社保等部门的个体工商户信息,现在可以通过统一的信用框架实现有机整合。这不仅大幅降低了金融机构的调查成本,还建立了信用要素的市场化流通机制。当信用能够像货币一样自由流通时,市场经济就实现了质的飞跃。这种转变对于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具有重要意义,它让信用真正成为硬通货,也为构建更加透明、高效的市场环境提供了制度保障。
从更广阔的视角来看,信用评价体系的建立将产生超越金融服务的制度红利。通过动态追踪信用变化,既能及时发现经营风险苗头,实施精准预警和干预,又能识别具有成长潜力的优质主体,为培育市场主体提供数据支撑。特别是将信用积累与“个转企”政策相衔接,可以有效解决个体工商户转型升级过程中的制度性障碍。这种制度设计既体现了对市场规律的充分尊重,又展现了政策供给的精准度,为个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持续的保障机制。
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背景下,这项标准的实施具有特殊战略意义。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需要充分释放微观经济主体的活力。通过标准化手段将隐形信用显性化,不仅降低了市场交易成本,还提升了监管效能,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的制度工具。当更多小店主、手艺人、服务提供者都能凭借自身信用获得发展动能时,中国经济的活力必将得到更深层次的释放。
当然,新制度的完善需要实践检验。在初期可能会面临数据采集标准不统一、评价结果运用不充分等现实挑战。这需要相关部门加强统筹协调,完善配套措施,特别是要注重保护个体工商户的合法权益,避免信用评价的机械运用。同时建立健全信用修复机制,给予市场主体自我完善的机会。相信通过各方共同努力,这项标准必将成为推动个体工商户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为中国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从长远来看,这项标准的实施将产生乘数效应。一方面,良好的信用环境将吸引更多社会资源向个体工商户倾斜,形成“信用越好-融资越易-发展越快”的良性循环;另一方面,信用体系的完善将提升整个社会的契约精神,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经济效益。这种制度创新带来的红利,将随着时间推移持续释放,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持久动力。当每一个微小经济单元获得更多发展,中国经济的毛细血管必将更加畅通,市场活力也将在制度活水的滋养下充分涌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