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老师最近怎么样哟?心头稳当了吧。”
“真心感谢你们!我现在睡觉都踏实了。这件大事解决,还有啥好担忧的……”
8月29日,市民刘建军接到渝中区大坪街道工作人员的回访电话。通完电话,他起身回到卧室,拿出一本红色皮面、崭新的房产证一页页端详,然后小心翼翼地把它装进袋子放到柜子里。
这是刘建军现在最宝贝的东西。他盼这个房本,已二十多年。直到今年的6月30日下午5点,他终于如愿以偿地拿到了它。
办理这张房产证,背后的“经历”极为曲折。
矛盾未解,久拖未决
房屋产权变得“稀里糊涂”
时钟拨回到1979年。
重庆橡胶工业公司(以下简称橡胶公司)因修建办公大楼和职工宿舍,征购拆除原沙坪坝区大坪长江二路二巷51号片区(现渝中区长江二路47号)。其中,就有刘建军母亲夏俊良的一栋私有房产。
由于当年橡胶公司新修建的房屋仅剩一套40平方米左右的小户型可选,面积小于夏俊良的原有房产,橡胶公司又在别处另购了一处房产给夏俊良。
1980年,橡胶公司与夏俊良签订了一份《房屋拆迁协议书》,明确拆迁时原房屋面积实际测量为75平方米,橡胶公司将位于长江二路(套内面积36.63平方米)和九龙坡区谢家湾(套内面积66.59平方米)的两套房产作为夏俊良的拆迁安置房。
1998年,橡胶公司开始为片区拆迁户统一办理房屋产权证,并在次年发布“通知”:原房面积拆一还一,然后按原房面积10%补偿;现房面积超出原房面积的,应按评定价在规定时间内交补房款。
此时,夏俊良已去世,其家人不满意该“通知”中的拆迁方案,并表示对《房屋拆迁协议书》毫不知情。
夏俊良家人认为,谢家湾的位置不如大坪“当道”,房价自然有高有低,不能简单计算面积;当初签订《房屋拆迁协议》时,夏俊良一个人在家,“老人家不识字,这不是欺负人吗?”为此,夏俊良家人与橡胶公司当时的拆迁负责人发生争吵,双方产生了难以调和的矛盾。
夏俊良儿子刘建军说,根据1979年的政策,应为“原拆原建、拆一还一”,且安置时橡胶公司跟母亲夏俊良说,谢家湾那套房子只是暂住,等公司调整好后会把夏俊良再迁回原住地。
而企业所述,由于夏俊良家庭内部原因,未在规定的时限内补交房款,也未提供资料,错过了统一办理房屋产权证的机会,所以将两套安置房屋登记在原橡胶公司名下并按公有住房进行管理,但仍由夏俊良一家居住。
就这样,夏俊良的这两套房屋产权变得有点“稀里糊涂”了。
耐心疏导、为民请愿
街道积极推动多方力量参与破题
二十多年来,尽管刘建军及家人始终居住在这两套房子里,但没有房本,他们心里的石头始终悬着。从2021年开始,刘建军兄弟姐妹四人多次到渝中区大坪街道上访,轮番反映上述问题,寻求解决办法。
“拆了我妈的房子,当时说好是给我们分的两套房子。都住了40多年了,我们巷子里20多家的房本都办完了,为啥子不给我们办?”每次到街道,他们都会向街道工作人员倒苦水,还把当年的办事人员数落一通。
这件拆迁安置房产纠纷不仅时间跨度长,还存在区划调整、企业多轮兼并重组、国有资产转接等诸多因素,历史遗留问题与现实利益矛盾交织。
为此,大坪街道不少干部都接访过刘建军一家。街道党工委书记朱晓回忆,刘建军刚来街道反映问题的时候情绪比较激动,认定自己无任何过错,强烈要求街道解决此事,但拒不配合提供材料。后来,街道工作人员耐心倾听其诉求,有意引导其完整陈述客观事实,还时常主动上门给予关心慰问,安抚刘建军等人的情绪。
2023年10月,大坪街道陪同刘建军到涉事企业了解相关情况。大坪街道供图
朱晓说,这些年来,光是刘建军一人,大坪街道就累计接访、约访了150余次。持久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街道逐渐取得了他本人的信任、支持与配合。
2022年8月11日,刘建军向街道提供了一份控告书,首次以文字形式简要道出了事情的来龙去脉。
可刘建军反映的问题距今已超40年,其父母均去世多年,相关历史档案难以查询,且涉及计划经济时期拆迁政策、多轮国企改制和现行不动产登记、过户税费缴纳等多项政策的衔接问题,调查、化解难度极大。
涉及老百姓的急难愁盼和合法权益,再难,也要办成。大坪街道政法委员傅嘉仕表示,经反复核查、斟酌,街道认为信访人的诉求具有合理性,应本着尊重历史、实事求是的原则尽快予以解决。
大坪街道会同渝中区信访办、涉事企业等单位组建了工作组,查阅历史资料、访谈相关人员,多方调查梳理,多次组织内部专题会研究。
2024年,大坪街道召集市不动产登记中心、区税务局、区信访办和涉事企业商讨刘建军信访事项化解工作。大坪街道供图
2024年9月下旬,大坪街道召集渝中区信访办、区税务局、市不动产登记中心、涉事企业,专门商讨刘建军信访事项化解工作;同年11月26日,该区相关部门又重新梳理了刘建军的相关情况报告,并向区信访办作书面专题汇报,寻求区级层面支持。
理清思路、明确分工
疑难纠纷迎来化解关键点
渝中区信访办收到专题报告后,多次核实了解,也认为刘建军诉求具有合理性,持续推动化解。
今年2月12日,渝中区信访办专门组织召开“刘建军信访事项化解推进会议”。当天,市不动产登记中心、区司法局、区税务局、区人民法院民一庭、大坪街道、涉事企业等相关负责人参会,提出各自建议。会后,大坪街道根据会议协商情况,对这一信访事项的材料再次进行了完善。
这次会议对化解该信访难题,是一个重要节点。
因两套安置房屋分属渝中、九龙坡两区管辖,渝中区信访联席办向市信访联席办专题报告此事,寻求市级层面的支持,以推动市区协同、跨区协作。
今年3月,渝中区组建了由区信访办、区税务局、大坪街道、市不动产登记中心、涉事企业等单位组成的工作专班,先后赴市规划自然资源局、市住房城乡建委、市区档案馆、九龙坡区不动产登记中心等10余家单位50余次,调取上百份资料,全面厘清问题脉络、症结堵点和政策依据。同时,市区相关单位多次碰头,积极推进信访事项化解。
4月23日,由市信访办主持召开的专题会上,市、区税务局,市住房城乡建委,市不动产登记中心,市国资委及涉事企业,渝中区信访办、大坪街道等单位悉数参加。就是在这次会议上,明确了责任单位、化解思路和工作措施,市信访办还出具了专题会议纪要,指导各相关单位工作。
纪要显示,在市区两级多部门全力推动下,刘建军兄妹与各方达成一致,明确由涉事企业负责房屋过户税收咨询、评估等工作,大坪街道负责继承公证、情绪疏导等工作,刘建军一家需按照当年橡胶公司“通知”里注明的金额(6515.25元)交补房款。
这起长达46年的房屋拆迁安置纠纷,终于迎来了云开雾散的时刻。
“走到这一步,确实太不容易。”傅嘉仕说,就在大家长舒一口气,以为很快就可以解决时,新的问题又来了。
代跑代办、走心调解
破解公证困境和灭失指认难题
核心堵点主要在继承公证、灭失手续两个环节。
因为刘建军父母已过世,按照正规流程,需要进行房产继承公证。而公证处需要资料繁多,除继承人身份证明、继承人父母以及外公外婆爷爷奶奶的死亡证明外,还需要拆迁安置房屋相关信息、公司发展沿革说明等材料。
“房子本来就是我父母的,弄清楚了就该直接给我们,把我们家查个底朝天想干什么?”
“不是故意为难你们,但公证处要求印证你们的家庭关系,走访你们的亲朋好友……”
那段时间,街道工作人员周丽莉几乎每天都要安抚刘建军的情绪,见缝插针地问一下他的家庭情况,“但他的隐私保护意识很强,啥子都不说”。
群众工作有时候就是这样,需要灵活、迂回、巧妙地去做。
在获得刘建军等人的同意授权后,街道自愿承担起“代跑代办”的责任,并与涉事企业积极协商,希望由企业提供拆迁安置房屋相关信息、公司发展沿革说明等资料。
“后来我们又多次跟他拉家常,才知道刘建军一家人的户籍都在大坪街道,他父亲和兄弟姐妹曾在九龙坡区工作过。”循着这条线索,今年5月末至6月初,街道工作人员多次前往大坪派出所、九龙坡区档案馆等地,查询相关身份证明及人事档案,最终协助公证处完成了公证手续。
过了“公证”关,“灭失手续”又成了另一大阻碍。
按照流程,过户前还需要对原拆迁房进行灭失指认。“就是需要刘建军到原拆房所在地,用手指认拆迁房屋的位置,确认是否为登记的地址,以及是不是不存在了。”市不动产登记中心工作人员解释说。
然而,由于与涉事企业积怨已久,刘建军满脑子担心的是,如果提交灭失申请后,对方依旧不办理过户,会导致其私有财产被“侵吞”。因此,他始终不肯配合。
为打消他的顾虑,大坪街道主动向刘建军承诺,由区信访办、街道、涉事企业等单位共同为其出一个“情况说明”,注明“提交灭失申请不会导致刘建军一家原应享有该房屋的所有权益失效”。刘建军这才同意办理灭失手续。
6月30日上午9点,刘建军兄妹在工作专班陪同下,先后到重庆市不动产登记中心、九龙坡区不动产登记中心办理房屋产权过户手续。
当天下午5点,刘建军兄妹从不动产登记中心工作人员手中接过两本鲜红的产权证书。拿到房本的那一刻,他们的脸上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还主动提出要签停访息诉书。
这场跨越46年的拆迁安置房屋产权纷争终于迎来了喜笑颜开的好结局。
“真心感谢街道能站在公平公正的立场帮我们反映问题,还代办陪办。还有区信访办也使了很大的力。我心里都很清楚,如果不是有你们帮忙,不晓得要扯好久。”7月9日下午,刘建军和他的姐姐妹妹冒着大雨到大坪街道送上一面锦旗。锦旗上写的是:办事高效暖人心,排忧解难似亲人。
今年6月,大坪街道政法委员傅嘉仕(左二)和涉事企业相关负责人陪同刘建军及其兄弟姐妹先后到重庆市不动产登记中心、九龙坡区不动产登记中心办理产权过户手续。大坪街道供图
“大家都很欣慰,也替他们高兴!”朱晓表示,信访工作是送上门来的群众工作,也是检验基层治理能力和干部作风的“试金石”。“站稳人民立场,将心比心解决好群众合理合法诉求,推动‘案结事了’‘事心双解’,才能把信访制度优势转化为社会治理效能。”朱晓说。
这起信访疑难纠纷的最终化解,是全市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和践行“人民城市为人民”的一个典型缩影。
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全市县处级及以上领导班子积极弘扬“马上就办、办就办好”优良作风,累计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8.6万个;各级各部门主动靠前,通过数智手段办理“民呼我为”群众诉求60.6万余件,推动问题闭环落实,群众满意率达92.8%。
原标题:一场46年的纠纷终于化解了,民生诉求何以达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