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众多头部家电企业的“自补20%”政策,相继推出。这是为了接档家电国补20%在多地的缺位,也是想办法为线上线下的商家们提供更多的零售工具和资源。面对一线市场现状,厂商们只有一心抱团才能活下去。
宁言 撰写
自今年7月以来,特别是经历了8月的大考,进入9月市场争夺,家电圈发现,美的、海尔之后,包括格力、海信、TCL等家电企业,纷纷推出20%的企业自补,主要是跟各地的银联等机构合作,增强活动的覆盖面、影响力和公信力。
在家电国补20%背景下,为什么家电企业却要在今年下半年,推出企业自补20%的新政策?难道市场内卷全面加速?
事实上,进入2025年下半年以来,多地的家电国补政策已经出现了基本“抢不到券”的情况。但是,由于整个国补政策并未官宣结束,就给了消费者心理预期,国补还在实施只是券难抢,所以“买家电不着急,等抢到券再出手”。
正是这种局面,直接造成了全国的家电企业们,最近一段时间,在线上、线下的市场出货,整体陷入了一轮低迷,下滑幅度普遍在30-50%之间,有的甚至更差。最终,这也直接引发整个市场的群体性焦虑和担忧。
为了一线的出货,为了市场和商家信心的重振,进入8月以来,特别是9月新一轮超级促销季的开启,家电圈发现,头部家电企业的“自补”,正在接棒家电“国补”政策,成为一线市场上刺激消费的最强促销力量。
具体来看,这些家电企业的“企补20%”操作模式,基本上传承了“国补20%”的操作路径。一方面,就是覆盖企业现有市场的所有品牌和全部品类,都可以享受一级能效20%、二级能效15%,单件至高2000元的补贴;另一方面,操作层面上也完全借鉴家电国补的领券减扣模式,通过在银联建立的企银补贴专区,领取之后“在付款环节”进行抵扣。
目前,越来越多家电企业,通过与各地的商务部门、银联等合作,推出专门的“企业自补”活动。这种动作,就是接棒家电国补的政策“空档”期,让市场上的用户和商家,可以无缝衔接;同时借助第三方银联,提高企业自补20%的权威性和公信力,避免让用户感觉直接优惠有“猫腻”。当然更重要的是,多地也在推出了一些刺激消费的政策,企业通过与当地银联合作可以获得一些政策资源。
可以说,不管是家电国补,还是一些企业自补,在家电圈看来,正是面对下半年以来家电市场的走势,家电消费的变化,以及家电竞争的现状,从而做出的一轮主动出击和亮剑,本质就是为了抢夺市场的蛋糕,甚至还要深挖市场的潜在蛋糕。
因为,接下来家电市场就是一场典型“剩者为王”持久战。正如一些家电厂商所说:不管是企业,还是商家,不能盲目追求规模增长、稳步增长,良性的现金流和利润率才是生存的王道。折腾者只会加速出局,不折腾、沉住气、熬得过其他企业,抓住每一次的机会,市场竞争最终比拼的,就是要比别人多一口气!
对此,家电圈也颇为认同,整个家电产业的发展已经进入新的周期和赛道,拼的不是一招鲜、阶段性的胜利,以及暂时性的收获,而是持续的突破、恒久的引领,以及系统性的竞争,拼产品、拼技术卖点、拼功能、拼体验,甚至还要拼效率、拼战斗力。简单来说,就是比同行领先半步,就是竞争的实力和领先的优势!
当然,企业自补20%的探索、落地和实施,对于家电行业的所有厂商来说,最大的反思和警示,就一点:不管国补政策是进是退,是持续还是调整,企业必须要掌握、建立自主经营市场、经营用户,以及主导竞争的能力、水平和体系。
声明:家电圈所有原创文章,未经授权一律严禁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