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制玉镯遭转卖,赔偿承诺难兑现,一场持续两年的纠纷,近日在法官调解下迎来圆满结局。
定做的手镯竟被卖给他人了?
2022年,张某观看玉石销售直播时,认识了从事玉石销售加工行业的李某。2023年11月,张某通过微信向李某购买了一块玉石原石,委托李某加工成手镯,并支付了原石价款2万元、加工费用1.4万元。
之后,李某给张某发过手镯加工过程等视频,可手镯交付日期却一拖再拖。张某一次次发消息、打电话催促,李某才终于承认,那只加工好的手镯被他卖给别人了。经过几轮交涉,李某答应赔偿张某20万元,但迟迟没有兑现。
2025年,张某拿着聊天记录等证据,将李某诉至法院,要求李某赔偿手镯损失费20万元、归还原石价款2万元,以及负担张某的诉讼费用及律师费用等。
承诺岂能不算数?
承办法官范文哲收到案件后,第一时间仔细梳理案情,发现双方当事人对“购买原石、委托加工、手镯被转卖”等基本事实没太大争议,最大的矛盾就在赔偿金额上。为了尽快化解矛盾,范文哲决定组织双方开展“面对面”调解。
然而,双方当事人刚来到调解室,气氛就紧张了起来。
“你可真是狮子大开口,20万赔偿也太高了!你买原石加上加工费一共才花了34000块,我最多赔你双倍!” 李某情绪激动地说。
另一边的张某也不让步:“当初是你自己答应赔20万,现在想少一分都不行!”说完,张某拿出微信聊天记录,证明李某亲口承认卖了手镯,并答应赔偿20万元。
李某听了却直摇头:“那时候我是怕你把我告到法院,才答应赔你20万,当作权宜之计。实际上,我哪有那么多钱赔给你?”
各退一步破僵局
眼看两人吵得越来越凶,范文哲立即调整策略,分别跟双方当事人沟通。
面对李某,范文哲没绕圈子,直接点明道:“你没按约定交付手镯,还擅自把它卖了,这就是违反诚实信用原则的表现。你亲口答应赔偿张某20万元,按照法律规定,这一承诺就要兑现,不论这一承诺是基于怎样的动机而作出。”为了增强说服力,范文哲还把民法典法条和类似案例摆到李某面前,仔细进行释法说理。
经过一番解释教育,李某认识到自己的反悔行为不妥,但也无奈请求道:“法官,我知道错了,愿意给他赔钱。不过我现在确实资金周转困难,一下子拿不出20万那么多,能否帮我和对方说说,适当减少些,可以的话我会尽量筹钱给他……”
范文哲详细了解了李某的经济情况,转头跟张某沟通时,从实际情况出发劝说道:“我刚了解到李某目前确实存在着一定的资金周转困难,你看,能否给他适当减免一些,换取他尽快主动筹钱还款,避免因诉讼和执行而耽误精力?不如适当让一步,早日拿到钱。”
张某沉思了一会,表示愿意在赔偿款上做出一定退让。
看到双方态度缓和,范文哲赶紧趁热打铁,在两方之间斡旋磨合,最终提出了双方满意的调解方案:如果李某在一个月内付清款项,只需要付13万元手镯补偿款;如果在两个月内付清,则付15万元手镯补偿款;如果李某未按以上期限和金额付款,则需付20万元手镯补偿款,且张某有权就剩余未付的所有款项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这套调解方案既保障了张某的债权,减少了诉累,又给了李某周转的时间,双方当事人都点头同意,并当场签订了调解协议。
撰文:巫雅柠 林繁 张旖 林子泳
下一篇:杜国平,被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