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基层调解员队伍更有力地化解纠纷?泰州市姜堰区梁徐街道精准破题,创新“多元蓄能”,以“内力淬炼、效力筑基、合力贯通”三力协同,持续赋能队伍建设,为基层治理注入源头活水。
实战练兵场,练就“一线真功”
调解员的本领要在实战中淬炼。梁徐街道瞄准辖区婚姻家庭、邻里摩擦、劳资纠纷等“高频点”,联合司法所开设“靶向”提升课堂。法律顾问化身“案例拆解师”,用身边鲜活的纠纷实例,抽丝剥茧分析矛盾根源,将冷冰冰的法条转化为“情理法”交融的调解“工具箱”,为调解员提供清晰的指导。
政法“五老”调解员于生发、丁传军等经验丰富的“老师傅”被请到一线。他们带着走出来的真知灼见,现场传授“绣花功夫”:如何深入调查摸透实情,如何在情、理、法间精准拿捏,如何评估当事人履行能力确保“案结事了”。“情感修复为先、赔偿适度为要”的务实理念,成了年轻调解员应对复杂局面、啃下“硬骨头”的金钥匙。参训调解员直言:“思路清了,方法活了,面对纠纷心里更有底了!”学习成果正迅速转化为化解矛盾的实际战斗力。
案卷“过筛子”,为公信力“扎牢篱笆”
调解的公信力,系于每份严谨规范的案卷。街道牵头,司法所骨干与法律顾问组成联合“质检组”,为新聘、转岗调解员提供“点对点”辅导,确保队伍能力“不断档”。对调解卷宗“逐案过筛子”,严格对标司法部《全国人民调解工作规范》,重点聚焦事实调查是否扎实、证据链是否完整、文书表述是否精准、程序环节是否规范。
“这个关键事实证据需要补充。”“调解协议条款表述要更严谨。”……质检组直面问题,精准点出提升要害,确保每一份卷宗都经得起法律和时间的检验,成为调解工作权威性与公信力的坚实“证据链”。梁徐街道将这套质量管控机制固化下来,定期“回头看”,推动调解文书规范化水平节节攀升,为矛盾化解筑起坚实的程序堤坝。
资源“融平台”,“单打独斗”变“集团作战”
梁徐街道着力打通资源壁垒,精心搭建融合平台。政法“五老”的实战经验、法律顾问的专业智慧、司法所的规范指导,被高效整合为“传帮带+专业支撑”双引擎。老同志的“手把手”传承实战精髓,法律顾问的精准指导提升法治成色,司法所的规范管理保障工作质效——多方力量协同共振,推动基层调解从“单兵突击”向“联合作战”跃升。街道层面,更构建起“赋能培训强根基—下沉督导严规范—协同联动保长效”的闭环链条,形成能力提升与质量管控相互咬合、持续发力的良性循环,确保调解工作根基稳固、成效落地。
这套“多元蓄能”组合拳,正持续释放治理效能。一支“懂法律、通情理、会调解”的基层治理生力军加速成长。通过调解员实战能力的淬炼与调解流程的规范化运行“双轮驱动”,梁徐街道正努力将绝大多数矛盾纠纷吸附在社区、化解在萌芽。这不仅是提升源头治理能力的有效探索,更是夯实和谐稳定基石、切实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生动实践。 余沛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