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郭怡琳 于娜 北京摄影报道
在我国约有8500多万残疾人,他们的就医需求被格外关心和关注。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中国残联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开展残疾人友好医疗机构建设的意见》(下称《意见》)明确残疾人友好医疗机构建设的路线图和时间表,成为他们就医体验提升的希望和曙光。
据悉,这份重磅政策文件旨在系统性解决残疾人群体长期面临的“看病难、康复难”问题,推动医疗服务从“以疾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型。对此,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副主任吴惠群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指出:“《意见》出台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残疾人作为一个特殊困难的群体,需要格外关心、格外关注。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明确,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促进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此次《意见》是落实《“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十四五”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规划》有关要求的具体举措。”
践行健康公平
9月2日,本报记者在东城区某三甲医院看到,导诊台旁边多出来一个空位。一位穿着印花“残疾人陪诊服务”logo的工作人员紧邻导诊护士而坐。作为专业的残障人士陪诊师,她的工作是帮助残疾人拆解“隐形就医障碍”。
她在受访时坦言,“残疾人迈进医院大门时,导盲犬被拒之门外、手语翻译无人懂、轮椅卡在楼梯转角、检查单上的小字根本看不见。我希望因为我的助力,他们将遇见一个真正无障碍的世界——这里不仅有物理空间的畅通无阻,更有贯穿全生命周期的健康守护。”
据悉,我国可能面临就医困境的高危人群超过上亿人。《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我国视力、听力、肢体障碍患者超8500万,其中60岁以上占比42%。在此背景下,党和政府一直高度重视残疾人事业。党和政府重视,社会关怀,科技支撑,共同促进了《意见》出台。今年5月,在第三十五个全国助残日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残疾人事业是“春天的事业”。
《“健康中国2030” 规划纲要》将残疾人列为重点保障人群,要求实现 “健康公平”。和君咨询合伙人史万奎认为:“在社会对残疾人权益保障愈发重视的大背景下,《意见》的出台可谓水到渠成。”
而政策制定的背后是对残疾人就医痛点的深刻洞察。吴惠群坦言,“预约诊疗,视障患者是无法自行操作的;就诊沟通,听障患者通常需要家属在身旁与医护沟通;检查时的检查床相对固定,肢体障碍患者存在移乘困难。”就医无忧(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谢俊艳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残疾人面临的就医难题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就医流程复杂、信息沟通障碍以及长期健康管理断档。”
(燕达医院就医无忧陪诊师在帮助肢体残疾患者挂号)
《意见》提出的“医疗服务连续性”概念引发广泛关注。微脉全病程管理中心负责人解释道,“医疗服务连续性”广义上是全生命周期无缝医疗照顾,狭义指不同医疗机构转诊及单一机构内服务衔接,其核心是诊疗记录可追踪。
“对残疾人群体而言,需求可能因类型而异,肢体残疾者需完善无障碍设施,视障者需信息无障碍,听障者需有效沟通方式。”该负责人表示。而过往残疾人面临更核心的痛点是医疗服务缺乏全周期衔接——疾病治疗后,康复指导、定期随访、健康监测等环节断档,难以形成“院前预防—院中诊疗—院后康复”的完整服务链。
此次《意见》依托医联体建立双向转诊机制,要求上级预留号源床位,基层及时转诊,通过家庭签约医生建立健康档案保障连贯服务。对此,吴惠群主任指出,将残疾人友好医疗机构建设纳入医联体框架下推进具有多方面的优势,尤其是在资源优化配置、服务连续性和协同管理等方面。
微脉全病程管理中心负责人分享了实践案例:通过为残疾人建立全病程健康档案,组建主治医生/家庭医生、康复师、健康管家及个案管理师在内的MDT管理团队,对其术后/慢病管理进行长期康复指导,避免因康复/健康管理不当影响生活质量。
从无障碍到全流程重塑
《意见》从残疾人友好理念、无障碍环境建设、优化诊疗服务三方面予以残疾人就医方便。吴惠群主任认为,“平等、融合、共享”的价值导向在残疾人就医场景中首先体现为无障碍物理环境与服务流程的构建。
医疗机构需完善无障碍通道、配备可租借轮椅和平车,并提供一定比例的现场号源,直接消除残疾人就医时的物理障碍,确保其平等获得医疗资源的权利。硬件适配性提升方面,医疗机构通过细节优化实现服务融合,例如低位服务台、手语翻译设备等配置,让不同类型残疾患者均能独立完成挂号、咨询等流程,减少对他人协助的依赖。
此外,史万奎指出,沟通障碍被认为是当前医疗体系中最突出的软性但至关重要的障碍。不仅要针对性提升医务人员与残疾人沟通的能力,包括语言、表情、手势等,更要培养对残疾人的共情态度,让残疾人在有温度的场景中保持做人的尊严。
近年来,技术正在成为破解残疾人就医难题的重要力量。史万奎表示,目前数智化工具基本能够实现对医联体和医共体的全覆盖,残疾人双向转诊在操作层面没有技术障碍,只需要在管理上对“优先”建立标准和机制即可。
(湖州市妇幼保健院微脉管家正在陪诊盲人孕妇)
微脉全病程管理中心负责人介绍了技术应用的具体场景:通过全病程管理平台整合各环节服务,让残疾人无需反复对接不同部门,即可享受“诊疗—康复—随访”一站式服务。其家庭成员可通过平台接收自动化推送的宣教内容,并与医生保持实时沟通,有效提升治疗依从性。
《意见》的落实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谢俊艳介绍了服务残疾人就医服务创新实践,如提供专业的手语翻译、康复护理人才培训、医院流程优化咨询等服务的陪诊师、陪护师。针对残疾家庭困难人群,他们免费提供陪诊服务,住院、居家陪护服务等举措。
史万奎认为企业参与残疾人服务市场有广阔空间。我国登记的残疾人士约有8500多万,另有3.1亿老年人属于残疾高风险群体。残疾人涉及眼、耳、四肢、脑神经等部位或功能的缺失,每一个方面,都可以通过“智能+”实现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的机会。《意见》的出台,有助于提升企业对残疾人服务市场的重视,激发针对残疾人的产品创新,小到残疾人行走引导装置,大到脑机接口等高科技器械,企业有机会通过场景创新,在优化残疾人生活质量的同时创新产业蓝海。
在政策推动下,康复医疗设备、无障碍设施改造、远程医疗等技术服务领域预计将迎来新增市场需求。史万奎肯定地表示:“国家对残疾人的关怀和资源配置,不会仅仅停留在设备设施和医务人员的覆盖面上。后续会有关于持续消费的相关补贴或医保政策倾斜。这意味着需求侧可支配的资金池将扩容,这必然为无障碍设施、康复医疗设备、远程医疗以及残疾人便利等方面带来产业利好。”
责任编辑:姜雨晴 主编:陈岩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