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宾突然试射反舰导弹,并威胁能“击沉军舰”,扬言“一人死亡就开火”,甚至拉拢台独分子搅局南海。中国国防部罕见撂下重话,南部战区海空力量连夜出动。这场博弈背后,到底是美国撑腰的虚张声势,还是菲律宾真的敢以卵击石?
南海的风浪,从来不只是海浪。
8月底,菲律宾军方突然抛出一则火药味十足的声明:只要有一名菲军士兵因中方行动死亡,就将视为“跨越红线”,菲军将直接按交战规则实施“反击”。这话出自菲军总参谋长布劳纳之口,看似强硬,却透着一股孤注一掷的焦灼。
为什么是现在?
事实上,自今年6月起,中国海警和海军舰艇加强了对仁爱礁海域的管控,菲律宾那艘非法“坐滩”26年的“马德雷山号”登陆舰,补给日益困难。
5月之后,菲军只成功补给过一次,已超过100天未成功补给,后续运输船屡被拦截。菲方嘴上喊着“运送生活物资”,实则偷偷夹带建材企图加固舰体,妄图变“临时坐滩”为“永久据点”。
更耐人寻味的是,菲海军发言人特立尼达还划出两条所谓“红线”:一是禁止中方拖走或摧毁“马德雷山号”,二是任何菲方人员死亡都将触发《美菲共同防御条约》。
显然,菲律宾正在把美国拉进赌局,想用“盟约”当护身符。
但美国的承诺,真靠得住吗?
菲律宾海军主力舰艇多是二战后的美军退役装备,舰龄超60年,作战能力有限。最近虽从印度购入“布拉莫斯”超音速反舰导弹(射程290公里,速度2马赫),但区区几枚导弹,根本改变不了南海的力量对比。
中方在南海部署的是现代化舰艇编队、常态化执法的海警队伍,以及南部战区的空中巡逻力量。菲方所谓“击沉军舰”的威胁,更像是一场政治表演。
然而,问题的复杂性远不止于此。
小马科斯政府一边在南海挑衅,一边竟为台当局“外事部门”负责人林佳龙大开绿灯,允许其在苏比克湾、马加智市活动,甚至与美国政客、菲官员举行三方会谈。
专家推测,这场会谈可能涉及美台菲军事联动与情报共享。这意味着,菲律宾正在同时踩踏南海和台海两条红线。
中方的回应,干脆利落且暗藏杀机。
外交部严正警告菲方“掏空一中原则必将付出沉重代价”,国防部发言人张晓刚则直指菲方“玩弄狐假虎威的把戏”,强调中国将“坚决回击一切侵权挑衅”。
话音未落,南部战区已行动——海军舰艇与海警船组成海上防线,空军战机扩大巡航范围,覆盖黄岩岛及南海部分海域。
这场对峙的背后,实则是美国“以菲制华”的战略投射。
美军驱逐舰此前以“航行自由”为名擅闯黄岩岛领海,虽被解放军驱离,但挑衅意味明显。更值得警惕的是,美国计划9月在日本部署中导系统,与菲律宾形成夹击之势,试图加固“第一岛链”对中国的封锁。
耐人寻味的是,就在美军进逼南海的同时,美国防长赫格塞思却主动寻求与中国防长董军通话。中方“已读未回”,仅通过渠道回应:“未看到美方改善关系的明确途径。”
这句话,暗藏玄机。
美方的通话请求,看似是想避免误判,实则可能只是缓兵之计。正如中美关税谈判中,美国一边对华放开次等芯片出口,一边又突然宣布该芯片停产——缺乏诚意的手段,中方早已熟悉。
今天在南海,美国同样既想加强对华威慑,又怕冲突失控,于是试图用通话来稳住中国。
但中国已不再吃这一套。
中方的沉默,既是警告,也是策略:不接电话,意味着不给美国“既要挑衅又要控局”的机会。如果美国真心想避免误判,就该停止在南海和台海的煽风点火,而不是一边纵火一边喊救火。
未来局势如何发展?
短期看,菲律宾可能继续扮演“马前卒”,但不敢真正动武。布拉莫斯导弹的部署需要时间,且印度提供的配套体系能否实战仍是未知数。中方则会持续加强执法与军事存在,用实际行动消磨菲方的冒险意图。
长期而言,美国若坚持“切香肠”战术,中国必将升级反制。南部战区的部署只是开始,后续可能通过经济施压、稀土断供、抛售美债、外交孤立、军事演练等多维度手段“杀鸡儆猴”,尤其针对美菲军事合作的关键环节。
南海是中国的家门口,不是“博弈的赌场”。
菲律宾若执意赌下去,只会发现自己押上的不仅是国家信誉,更是国家的生死存亡和区域稳定的未来。而美国,恐怕远水救不了近火——正如俄方对日本部署中导的警告:“一切后果由日方承担。”在南海,同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