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募格学术撰写,参考资料:红星新闻、科普中国等。
你有没有在刚进入实验室的时候听师兄师姐说过类似 “男怕吡啶,女怕呋喃”之类的话?
很多研究生因为研究需要,总绕不开和一些有毒试剂的接触,虽然实验室都有防护措施,但偶尔也会有小意外的发生。
近日,就有一名研究生,因在实验室过程中暴露于危险化学品后得了癌症,她选择了将自己的母校告上法庭,要求赔偿7个亿。
图源:NBC NEWS
无培训无防护接触农药超7000小时
曾在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就读的中国留学生魏玲珑(音)起诉该校称因学校当年未规范学生接触有毒化学物质,导致其罹患甲状腺癌,索赔1亿美元(约7.18亿人民币)。
诉状显示,魏玲珑去年中旬被诊断出甲状腺癌,健康状况恶化,“与她在2008年至2011年就读密歇根州立大学园艺硕士学位期间发生的事件直接相关。”
根据诉状内容,魏玲珑在进行实地研究期间,喷洒达到危险剂量的有害杀虫剂和除草剂,风经常会把这些化学品吹到其脸上。其中,接触的除草剂包括二氯百草枯、草甘膦和乙氧氟草醚,但未得到相应防护,接触危险农药超过7000小时。魏玲珑称,这些化学品与其患癌有关。
魏玲珑认为,校方没有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培训,也没有提供使用这些危险化学品的防护设备。正是这些不规范的操作,导致了她患癌。
魏玲珑表示,自己从2010年开始出现呼吸困难,但学校健康中心告诉她这是焦虑引起的。导师保证这些化学物质是“安全的”,于是她继续在没有个人防护装备的情况下喷洒危险的杀虫剂和除草剂。
▲魏玲珑
魏玲珑在查出患癌后,进行了一系列治疗,目前病情得到缓解。魏玲珑表示,癌症导致自己出现激素失衡,容易疲劳,并可能难以生育,且随时有复发风险,身体上也留下了永久的疤痕。“我的康复之路非常艰难。”魏玲珑说,“我不得不终生服药,并且带着永久的伤疤生活,而且还得一直和激素失衡导致的抑郁症作斗争。”
诉状显示,魏玲珑索赔1亿美元(约超7亿元人民币),其中包括已经发生的和将来还会产生的医疗费用、心理治疗费用、工资损失和收入能力下降造成的损失、生理和心理的伤害赔偿,以及对密歇根州立大学因故意忽视安全而受到惩罚性赔偿等。
▲密歇根州立大学
面对控诉,校方仅称无法对未决诉讼发表评论,但坚称学校将整个社区的健康和安全放在首位。
重视试剂危害,任重而道远
有实验数据表明,实验室工作人员中每1000人中有1.2名癌症患者,而对照组中每1000人中有1名癌症患者。在巴黎巴斯德研究所的研究中,女性实验室工作人员的胰腺癌死亡率显著增加。
而对于试剂的处理,魏玲珑的事情并不是孤例,国内高校实验室调查显示:
63%的实验室无准入制度,新人未培训即可接触危化品;78%的实验室未配备防渗透手套,很多手套为乳胶材质。
致癌毒剂潜伏于论文数据背后,神经毒素渗透在习以为常的操作中,而制度漏洞与侥幸心理,往往比试剂本身更危险。
1996年8月,美国达特茅斯学院化学系教授凯伦·维特哈恩为校准核磁共振仪(NMR),需使用高纯度汞标准品。因氯化汞校准效果不佳,她改用剧毒试剂二甲基汞(Dimethylmercury)。
凯伦在通风橱内佩戴乳胶手套、护目镜及实验服,用移液器转移二甲基汞。过程中,两滴液体(约0.2毫升)滴落于左手乳胶手套。她立即脱下手套并彻底清洗双手,全程符合当时实验室安全规程。
但二甲基汞15秒渗透乳胶手套。因其具有超高脂溶性,渗透皮肤后转化为甲基汞,与脑组织脂质结合,最终,298天后,凯伦死亡,终年48岁。临终前她要求公开病例:“警示未来研究者”。
安全防线的崩塌,始于每一个“微不足道”的疏忽。
我们应该:强制高危试剂使用审批与防护督查。以防渗透手套替代乳胶手套,为致癌试剂配置独立通风系统将安全培训嵌入每一节实验课。
敬畏试剂,就是敬畏生命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