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望着远去的货车,潮州市某印务公司负责人吴某长舒一口气,脸上露出了久违的轻松笑容。
就在几天前,这批在仓库里积压了四年的礼品袋,还像块沉甸甸的石头压在他心头。如今,随着货车驶离潮州,一场因履约争议和货款拖欠引发的拉锯战,在潮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法官的耐心调解下画上句号。
尾款未收,订单积压四年成“心病”
礼品袋为何会在仓库积压,让吴某牵挂四年?源头要追溯到2021年。
当时,陕西某食品公司向吴某的印务公司定制两款礼品袋。合同约定,食品公司预付2万元订金,印务公司完成印刷后先寄样品供确认,没问题再付尾款。然而,当吴某按约定生产完毕并寄出样品后,尾款却像石沉大海没了音讯。
多次催讨无果后,吴某在2025年1月一纸诉状将对方告上法庭,一审法院判决食品公司支付剩余货款和违约金,对方不服又提起上诉,案件最终来到了潮州市中级人民法院。
这笔拖欠四年的货款,成了压在吴某的“心病”,也让定制的礼品袋在仓库里默默积压了一千多个日夜。
调解“破冰”,双方从针锋相对到各退一步
受理案件后,法官陈烨仔细梳理案情后心里有了数。“这是一起涉企定作合同纠纷。”陈烨认为,食品公司在收到样品、经催讨后仍长期拖欠货款,是主要的违约方。但简单下判或许能了断官司,却未必能化解根本矛盾,反而可能给双方添上执行的麻烦。
审判团队合议后认为,调解是减轻双方诉累、实现案结事了的最佳路径。
陈烨遂决定“各个击破”:一方面,她找吴某谈心,聊起两家企业过去的合作情谊,劝他从长远经营考虑,适当减免部分货款和违约金,展现和解诚意;另一方面,则从法律角度向远在陕西的食品公司负责人清晰阐明其应承担的付款义务及拒不履行的法律风险,包括可能面临的强制执行措施。
可调解哪有那么容易。食品公司态度强硬,坚持认为四年过去,市场早已变化,当初定制的礼品袋如今“已不符合市场需求”,价值大打折扣,因此坚决不同意全额支付货款。
面对僵局,陈烨等人没有放弃,再次与食品公司负责人深入沟通,详细分析案件证据对其不利的客观情况:“综合现有证据,贵公司拖欠货款的事实清楚,法律风险很大。”陈烨表示,若最终判决生效,食品公司不仅要支付货款违约金,还面临这批货物如何交付、能否被接收的问题,极易衍生新的执行纠纷。为避免后续纠纷,争取调解解决是更务实的选择。
多轮沟通后,两家公司终于表现出和解意愿,愿意各退一步。原告同意减免1万元及违约金。
暴雨验质,跨越千里握手言和
就在双方即将达成和解时,食品公司又提出了新的担忧:这批积压了四年的礼品袋,质量还能保证吗?会不会已经损坏了?
为打消这个顾虑,7月中旬,陈烨带着团队赶到印务公司仓库。吴某拉着陈烨走到码得整整齐齐的纸箱前,拆开其中两个包装说:“您看,为保质量,今年五月我们还特意换了新纸箱重新封装。”法官俯身仔细检查,确认印刷清晰度和气密性,清点完数量后认真叮嘱:“这批货交付后,短期内真有质量问题,你们得负责处理。”吴某连连点头:“该我们担的责,绝不含糊。”
第二天,潮州中院的音视频调解室里,一场跨越千里的线上调解如期进行。陕西食品公司负责人通过屏幕,仔细查看法官在仓库拍摄的照片——整齐的包装、完好的袋面、清晰的印刷细节,悬在心头的石头终于落了地。双方代表在线上调解协议上郑重签字,隔着屏幕握了手。
撰文:董志豪 通讯员 张蝶 黄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