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郑玥
日前,年逾古稀的陈疃镇石灰窑村村民杨某英步履蹒跚地走进镇综治中心,带着满心忧虑递交了一份调解申请。她的诉求简单却沉重:希望政府能够帮助自己解决养老问题。
综治中心工作人员立即将老人请到调解室详细了解情况。据杨某英老人讲述,她多年来一直由大儿子和小儿子轮流照顾,但其他两个儿子和远嫁外地的两个女儿对她关心甚少,让她倍感孤独。
深入摸排,摸清“家底”寻症结
群众的诉求就是行动的号角。在收到老人的申请后,工作组没有急于下结论,而是沉下心来研究制定解决方案。当天下午,由综治中心牵头成立的专项调解小组到达村居开展情况摸排。通过村支部书记引路,工作组走访了老人的亲戚邻居,像梳理线头一般仔细了解杨某英老人的家庭情况。通过这次扎实的入户摸排,揭开了关键的家庭背景:杨某英早年丧偶后改嫁至三庄镇,2018年第二任丈夫离世后,她才落叶归根回到石灰窑村。更为关键的是,工作组了解到,此前村内发放库区搬迁补贴时,老人的六个子女均在村里登记领取,六名儿女即将在村齐聚。
联动破冰,解开心中“千千结”
掌握了“家底”,工作组心里有了底。经过前期民警和调解员的耐心沟通,在领取库区搬迁补贴的当天,五名子女被成功邀请到镇综治中心。考虑到兄弟姐妹多年心结,工作组没有将所有兄弟姐妹集合到一起,而是采取了逐个沟通的方式。面对情绪激动且曾担任过村支书的二儿子迟令甲,工作组根据摸排掌握的信息,慢慢引导他敞开心扉:父亲去世后,他曾独自赡养母亲三年多,连户口都是他帮着迁回来的。兄弟姐妹却因母亲改嫁之事对他有心结,长期对母亲不闻不问。身心的疲惫加上不被理解的委屈爆发,让他此前说了重话。工作组敏锐地捕捉到,迟令甲对亲情和公平的渴望,将成为化解僵局的突破口。
工作组随即转向其他子女。面对远嫁的两位女儿迟令乙、迟令丙,调解员和法律顾问没有讲大道理,而是清晰地阐述法律条文的规定:无论是儿子还是女儿,赡养父母都是不可推卸的法定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对此都有明确规定,不因出嫁而改变。这掷地有声的法律解读,让姐妹俩瞬间红了眼眶,她们惭愧地低下头,当场承诺:“是我们做得不够,以后一定常回家看看妈,该出的钱、该尽的孝,我们一分都不会少!”
对于态度较为抵触的三儿子迟令丁,工作组没有在调解室硬碰硬,而是主动上门送法送理。工作组和村里的调解员一起来到他家,既讲“百善孝为先”的人之常情,更严肃阐明法律的底线:《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要求子女必须履行赡养义务,情节恶劣的遗弃行为甚至可能触犯《刑法》面临刑罚。法理交融的耐心劝导,如春风化雨,渐渐融化了迟令丁心头的坚冰。他最终承认错误,表示愿意承担起儿子的责任。
协议为凭,亲情重续夕阳暖
带着初步达成的共识,杨某英老人和六名子女再次坐到了一起。在工作组的主持下,一家人平心静气地商量起赡养母亲的具体细节:老人仍主要居住在大儿子家,生活费如何分摊、医疗费怎么解决、日常谁来照料、子女多久回来探望一次……这些曾经避而不谈的“琐事”,如今被摆上桌面,一条条、一件件地明确下来。最终,六名子女的手,共同在一份《赡养调解协议书》上郑重签下了自己的名字。看着那一个个熟悉的名字,杨某英老人饱经风霜的脸上,终于绽放出释然而宽慰的笑容。压在心头多年的“养老疙瘩”,在这一刻被彻底解开。
这起赡养纠纷的成功化解,是陈疃镇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发挥基层综治中心“一站式”解纷平台作用的生动缩影。陈疃镇综治中心也在持续关注协议履行情况,确保杨某英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同时,也将以此案为范例,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引导陈疃村民自觉传承孝老爱亲美德,共同营造家庭和睦、社会和谐的良好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