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画/李海英
美甲,指尖上的艺术魔法,以其精致的设计和个性化的风格深受消费者喜爱。然而,在光鲜亮丽的背后,部分美甲店却因卫生管理混乱、产品质量低劣、监管缺失等问题,成为威胁消费者健康的“隐形杀手”。近年来,因美甲引发的皮肤感染、过敏甚至更严重的健康问题频频发生,行业乱象亟待规范整治。
行业乱象丛生
美甲行业作为“颜值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呈现爆发式增长。然而,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规范缺失、健康问题频发、监管“真空”等问题,对居民健康和行业发展构成潜在威胁。
《法治日报》记者走访多家美甲店发现,行业乱象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工具消毒形同虚设,交叉感染风险高。许多美甲店仅用酒精简单擦拭工具,甚至直接重复使用死皮剪、指甲锉等,极易传播真菌、病毒等。一位从业者透露:“忙的时候根本顾不上消毒,酒精喷一下就算‘处理’了。”
劣质甲油胶充斥市场,部分商家为降低成本,使用来源不明的甲油胶,其中可能含有超标的甲醛、甲苯等有害物质,长期接触可能导致过敏、皮炎甚至更严重的健康问题。
紫外线灯也变成“隐形杀手”。美甲常用的UV灯用于固化甲油胶,因部分产品紫外线强度超标,长期照射可能导致皮肤老化、色素沉着,甚至增加患皮肤癌风险。
行业门槛较低,专业人才短缺。美甲行业经营门槛较低,美甲师资质无强制认证,多数美甲师仅仅通过短期培训和跟店学习后上岗,缺乏系统专业知识和技能,在指甲护理、操作规范等方面存在不足,易引发消费纠纷。更严峻的是,美甲行业目前并未被纳入《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监管范围之内,卫生监管标准缺失、执法依据不足,消费者举证维权困难。长期游离于监管之外的美甲行业“野蛮生长”,严重威胁消费者健康。
公益诉讼破局
“做完美甲后指甲变绿,医生说是绿脓杆菌感染,维权时才发现店铺连消毒记录都没有。”2025年1月,河北省秦皇岛市抚宁区人民检察院通过公益诉讼大数据平台捕捉到“美甲工具未消毒”线索,随即开展全面调查。依托河北省公益诉讼大数据智能化应用平台的线索筛查功能,抚宁区检察院抓取网络平台多条维权视频及消费评价,精准锁定问题商家。经调查发现,美甲店铺普遍存在工具消毒不彻底、劣质产品泛滥、紫外线灯“隐形杀手”三大乱象,危害消费者健康。
为督促美甲乱象快速整治,2025年3月,抚宁区检察院牵头召开跨部门磋商会,明确参照卫健部门制定《美甲卫生操作指引》,从接待、服务、卫生消毒、记录管理等环节进行规范化、标准化指引,不断提升行业卫生管理水平。同时,明确市场监管部门要建立“产品黑名单”制度。
整改期间,行政机关出动执法人员75人次,对辖区全部美甲店铺进行全面执法检查,累计检查化妆品100余批次,对5家美甲店铺做出责令整改通知。此外,建立“产品质量检测+消费者权益保护”双机制,严控劣质产品,把牢美甲行业消费者健康关。
针对法律滞后问题,抚宁区检察院邀请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召开听证会推动地方立法,建议将美甲纳入《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明确“一客一消毒”“紫外线灯安全标准”等强制性条款,推动立法填补空白。
抚宁区检察院在进行法律监督的同时,积极发动社会各界广泛参与,促进行业自律。推行“诚信美甲店”认证,邀请商家签署《消费者权益保护承诺书》,发布《美甲消费安全指南》,提升消费者安全意识,通过规范指引与行业承诺构建长效治理路径,切实维护消费者健康安全。
明晰法律责任
在大多数美甲从业者、美甲爱好者和消费者眼中,美甲不过是日常生活中的一项普通美容服务,很少有人会将其与法律风险或健康隐患联系起来。这种普遍存在的认知误区,恰恰是当前美甲行业乱象丛生的深层原因。殊不知,美甲行业在为消费者带来美丽的同时,也潜藏着诸多法律风险。
当美甲服务对消费者造成人身伤害时,美甲店可能面临多重法律责任。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六十五条规定:“行为人因过错侵害他人民事权益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十一条规定:“消费者因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受到人身、财产损害的,享有依法获得赔偿的权利。”
因此,美甲店作为服务提供者,负有保障消费者人身安全的法定义务。若因工具消毒不彻底导致消费者感染真菌或病毒,使用劣质产品引发过敏反应,或紫外线灯使用不当造成皮肤损伤,消费者有权要求美甲店承担医疗费、误工费、护理费等赔偿责任。
美甲店在未取得卫生许可证的情况下擅自开展生活美容服务的行为,则构成行政违法。根据《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及其实施细则,从事美容服务的场所必须取得卫生许可证,从业人员需持有健康证明。目前虽然美甲行业尚未被明确纳入该条例监管范围,但多地卫生部门在实际执法中已将其比照美容场所进行管理。
此外,由于美甲店门槛较低、监管不严,日益成为非法医疗美容的重灾区。美甲店缺乏专业的医疗知识和设备,在未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及相关诊疗科目、诊疗项目资质的情况下,擅自为消费者提供双眼皮手术等医疗美容服务,也属违法行为。
在预付费消费模式下,美甲店收取预付款后终止营业的情况也屡见不鲜,这种行为严重侵害了消费者的财产安全权。根据相关法律规定,经营者以预收款方式提供服务的,应当按照约定提供,未按照约定提供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履行约定或者退回预付款。对于恶意卷款跑路的行为,可能涉嫌合同诈骗罪,消费者应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
当消费者遭遇侵权情况时,首先应当与经营者协商解决,要求其承担相应责任。协商不成时,可向当地消费者协会投诉或向市场监管部门、卫生监督部门举报,必要时还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在证据收集方面,消费者需注意保存服务凭证、付款记录、受损部位照片、医疗诊断证明等关键证据,以确保自身合法权益得到充分保障。
来源:@法治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