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婴市场,传来一则新消息。
日前,中国母婴零售企业孩子王的两则公告引发资本市场高度关注。公司先是披露拟发行 H 股并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挂牌,明确将 " 推进国际化战略、打造国际亲子家庭服务品牌 " 作为核心目标,目前正与中介机构推进相关筹备工作,具体发行规模、定价等细节尚未最终敲定。
同日晚间,孩子王披露了 2025 年三季报,1 — 9 月实现营业收入 73.49 亿元,归母净利润 2.09 亿元。
这份 " 营利双增 " 的亮眼财报和准备推进港股 IPO 两则信号背后,实则暗藏孩子王行业高负债的压力,以及并购带来的整合难题。
01 前三季度营收 73 亿全国门店超千家
三季报数据显示,孩子王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同比增长 8.10%;归母净利润较去年同期激增 59.29%;扣非净利润 1.56 亿元,增幅更是高达 68.34%。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 10.94 亿元,同比也增长了 20.44%。
可以说,前三季度,孩子王提交了一份高分答卷。
细分到单季度,第三季度营收 24.4 亿元、归母净利润 6603 万元,同比分别增长 7.0% 和 28.1%,延续了增长势头。
支撑这份业绩的核心是其庞大的线下渠道网络。截至 2025 年 6 月 30 日,孩子王全国门店总数已达 1165 家(含直营及加盟),涵盖大店、优选店、Ultra 门店等多种形态,覆盖 27 个省超 200 个城市;加上控股子公司丝域生物截至 2024 年末的 2503 家门店,合计掌控 3668 个线下触点,形成母婴零售与泛家庭服务的复合型网络。
《节点财经》看来,业绩增长与政策红利高度相关。
2025 年 1 月起全国实施的普惠性育儿补贴政策,为每个 3 岁以下婴幼儿每年提供 3600 元定额支持,年度总支出达千亿量级,其中有一大部分转化为母婴消费支出。孩子王通过供应链优化与数字化运营,精准承接了政策驱动的消费需求,这也是其净利润率提升至 2025 年三季度的 3.1147% 的重要原因。
光鲜数据难以掩盖经营层面的深层矛盾,最突出的是持续攀升的债务压力。
截至 2025 年三季度末,公司资产负债率升至 64.26%,较上年末的 56.82% 增加 7.44 个百分点,这一水平远超行业平均——同为母婴连锁的孕婴世界 2024 年末资产负债率仅 14.91%,流动比率高达 7.37,财务结构尤为稳健。即便与自身对比,上半年 60.66% 的资产负债率也已显示出债务压力加剧的趋势。
业务结构的失衡更为致命。作为母婴下游零售商,孩子王 88.10% 的收入依赖母婴商品销售,其中奶粉品类贡献 55% 以上收入,但该品类毛利率已从行业平均水平逐年下滑,2025 年上半年奶粉业务毛利率仅 17.21%,同比减少 1.38 个百分点。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毛利率更高的母婴服务、平台服务等增值业务占比仅 3.81%。
更值得关注的是,门店运营效率的分化进一步加剧了增长压力。2025 年上半年,孩子王新增门店 49 家,但同时关闭 37 家,净增 12 家。
对孩子王净利润影响达 10% 以上的子公司乐友国际商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 " 乐友国际 "),上半年净利润仅完成 3369.88 万元,这与双方对赌中提及的 1.18 亿元净利润目标还有超七成距离。
02 收并购背后的战略野心与整合难题
事实上,孩子王的规模扩张也有赖于并购。2023 年 6 月至 2024 年 12 月,公司分两批以合计 16 亿元溢价收购乐友国际 100% 股权,其中首次收购 65% 股权耗资 10.4 亿元,二次收购 35% 股权支付 5.6 亿元。
这一并购被业内视为母婴行业 " 强强联合 " 的典型案例——乐友作为北方市场龙头,其直营及加盟托管店恰好填补了孩子王在华北、东北的渠道空白,使整合后的门店网络突破千家规模。

但整合的长期挑战已逐步显现:一方面,乐友门店的区域劣势难以快速扭转,其华中、西南地区门店长期处于亏损边缘,整合后未能复制孩子王直营门店的增长动能;另一方面,业绩承诺的压力持续存在。2025 年若无法达标,将面临业绩补偿压力,进一步加剧孩子王的财务负担。
在母婴主业之外,孩子王正加速布局 " 泛家庭消费 " 赛道。2024 年 12 月,公司以 1.6 亿元收购上海幸研生物 60% 股权,正式切入护肤美妆领域,瞄准宝妈群体的延伸消费需求;2025 年 6 月,更以 16.5 亿元从实控人汪建国手中关联收购头皮护理连锁龙头丝域实业,形成 " 母婴零售 + 美业服务 " 的双主业雏形。
这一战略布局试图复制 " 用户生命周期管理 " 的成功经验——孩子王服务 0-14 岁婴童家庭,丝域的女性客群与宝妈群体高度重叠,理论上可实现流量复用。
但《节点财经》看来,跨界整合的难度远超预期。丝域主营的头皮护理与母婴零售分属不同赛道,供应链体系、服务标准、运营逻辑差异显著,孩子王能否将母婴领域的经营能力迁移至美业,尚待观察。
03 冲击 "A+H 股 " 的机遇与挑战
孩子王的资本之路堪称曲折。
2016 年公司首次登陆新三板,但因募资不及预期,不到两年便选择退市,退市前市值为 167 亿元。经过三年筹备,2021 年 10 月成功登陆深交所创业板,首日股价暴涨 303.8%,收盘价 23.30 元,市值飙升至 253.5 亿元,登顶 " 中国母婴用品公司市值榜首 "。
但创业板上市后的表现未能延续首日奇迹。
自 2025 年 3 月中旬起,公司股价持续调整,截至 10 月 29 日收盘,总市值为 136.73 亿元。这种 " 业绩与股价背离 " 的现象,与母婴赛道的资本热度形成鲜明反差。
今年 9 月,BeBeBus 母公司不同集团登陆港股,开盘即大涨 41%,市值飙升至 85 亿港元,其背后是 2022 — 2024 年净利润年复合增长率 236.8% 的强劲表现。
在《节点财经》看来,两者的差距折射出资本市场的估值逻辑变迁。投资者正从 " 规模导向 " 转向 " 成长质量导向 ",单纯的门店扩张已难以支撑高估值。
此次冲击 "H 股 " 被市场解读为孩子王破解当前困局的关键一步。从短期需求看,港股上市可直接缓解债务压力。从长期战略看,港股上市是推进全球化的必经之路。
但挑战同样不容忽视。港股投资者对盈利质量与成长性的要求更为严苛之外,更关键的是,其海外扩张能力尚未得到验证——国内门店依赖的 " 大规模加盟 + 会员运营 " 模式,在成熟市场可能面临本地化适配难题,而乐友整合过程中暴露的运营短板,更让投资者对其跨区域管理能力产生疑虑。
孩子王的困境折射出中国母婴行业的转型阵痛。
2025 年千亿育儿补贴政策推动市场下沉,同时 AI 育儿设备、高端服务等新兴赛道快速崛起,行业呈现 " 下沉与高端并存 " 的两极分化态势。
在这样的背景下,单纯依赖门店扩张与商品销售的模式已难以为继,企业需要构建 " 产品创新 + 服务升级 + 数字化运营 " 的核心竞争力。
对于即将冲击港股的孩子王而言,破局的关键在于平衡 " 规模扩张 " 与 " 质量提升 "。短期需通过 H 股融资优化财务结构,缓解债务压力;中期要加快乐友整合与业务结构调整,提升增值服务占比;长期则需在技术研发与全球化运营上实现突破。
正如母婴行业分析师指出的:" 香港市场不会为规模买单,但会为成长潜力投票。孩子王需要证明,它不仅是门店数量最多的母婴零售商,更是最具创新能力的家庭服务平台。"
来源:节点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