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经历两年的放缓,券商定增近期出现复苏迹象,同时,在中小券商A股IPO接连终止情况下,有券商探索登陆港交所
文 | 《财经》记者 张欣培
编辑 | 郭楠 陆玲
2025年,券商的融资动作终于多了起来。
股权融资方面,中泰证券、南京证券历时两年之久的再融资终于获批,天风证券完成定增实施,东吴证券新披露了定增预案;IPO(首次公开募股)方面,首创证券启动赴港上市计划,正式向港交所递表。债券融资方面,科创债已成为券商再融资的重点。
尽管这样的融资频率与高峰期间尚有距离,但与2024年相比已出现明显好转。不过,在业内看来,再融资案例的增多并不意味着监管层对再融资的放开,而是差异化松绑,让募资更精准。
2023年初,证监会在“回应上市证券公司再融资行为”时表示,倡导证券公司自身必须聚焦主责主业,树牢合规风控意识,坚持稳健经营,走资本节约型、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发挥好资本市场“看门人”作用。支持证券公司合理融资,更好发挥证券公司对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功能作用。审核中充分关注上市证券公司融资的必要性、合理性,把好股票发行入口关。
此后,证券公司的再融资按下了暂停键。2023年以来,中原证券、浙商证券、财达证券、国联证券(现国联民生证券)等多家券商因“募资必要性不足”“业务偏离主业”等原因终止定增。
券商IPO进程同样在放缓。华宝证券、开源证券分别在2024年6月、2025年6月终止IPO。目前,仍有四家券商尚在A股IPO排队中,分别是财信证券、东莞证券、渤海证券、华龙证券。
如今,监管正引导券商从“规模扩张”转向“提质增效”。值得注意的是,相比此前,这几家券商的募资用途已发生较大变化。
券商行业是资本密集型行业,在当前以净资本和流动性为核心的监管体系下,资本实力依然是证券公司增强竞争优势的关键要素之一。“经历几年低迷,市场转暖,券商急需补充各种资本金开展各项业务。”一位资深券商人士向《财经》表示。

券商再融资松动
2025年,中泰证券、南京证券、天风证券等券商的定增计划相继获得监管批复或通过审核,释放出券商再融资市场“破冰”的积极信号。
10月13日,中泰证券公告,公司已收到中国证监会出具的《关于同意中泰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注册的批复》。这场历时两年有余的定增方案终于落定。
早在2023年7月,中泰证券就公告,拟向控股股东枣庄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在内的35名特定对象发行A股股票,数量不超过20.91亿股。2024年9月,中泰证券将定增方案有效期延长一年至2025年10月初。
直到今年5月底,中泰证券的定增方案才获上交所受理。随后,推进效率显著提升。7月,中泰证券答复了监管审核问询;9月5日,定增获上交所审核通过;10月12日,获证监会同意批复。尽管前期等待近两年之久,但是后期从受理到注册仅用了四个半月。
根据方案,中泰证券本次向特定对象发行A股股票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人民币60亿元(含本数),扣除发行费用后将全部用于增加公司资本金。相比最初的定增方案,中泰证券在募集资金投资项目方面发生了变化,增加了购买国债、地方政府债、企业债等债券,投入金额不超过5亿元,在财富管理业务上投入不超过5亿元。
券商作为重资本行业,需要大量资金支持各项业务的发展。尤其在竞争日益激烈之下,各家券商更要提升业务竞争力,因此对资金的需求更为强烈。中泰证券表示,如果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快速提高资本实力,抓住发展机遇,可能面临业务规模萎缩、盈利能力下滑等行业竞争风险。
与中泰证券定增进展相似的还有南京证券。9月29日,南京证券定增方案终获上交所审核通过。这意味着等待许久的南京证券定增也终于迎来重大进展。2023年4月,南京证券首次披露不超过25亿元的定增方案。之后,根据市场和监管导向,对方案进行了调整。
根据最新方案,南京证券拟向特定对象发行A股股票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50亿元,扣除发行费用后拟全部用于补充公司资本金,募资用途分别为:投行业务、财富管理、购买国债地方政府债企业债等债券、资产管理业务各拟投入5亿元,增加另类子公司和私募子公司投入不超过10亿元,信息技术、合规风控投入不超过7亿元,偿还债务及补充流动资金不超过13亿元。
实际上,南京证券在2025年已经通过发行公司债与短期融资券进行融资。4月4日,南京证券150亿元的公司债券注册申请获证监会批复,此外还发行了三期短期融资券,合计规模35亿元。
天风证券则在经历两年多的等待后完成了定增。2023年4月,天风证券董事会就审议通过了定增预案。但随后的两年进入等待区。直到2025年3月,此次定增申请才获上交所受理。随后,进程加速,6月完成定增。
天风证券此次定增募资金额不超过40亿元,其中拟投向财富管理业务不超过15亿元、投资交易业务不超过5亿元、偿还债务及补充营运资金不超过20亿元。控股股东宏泰集团为天风证券此次定增的唯一发行对象。此次定增实施后,天风证券的注册资本由86.66亿元增至101.42亿元,成为湖北省注册资本规模最大的上市金融机构。
新的券商定增方案也陆续出现,东吴证券在7月公布了60亿元定增方案。7月18日,东吴证券公告,拟向包括控股股东苏州国际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及其一致行动人苏州营财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在内的不超过35名特定对象发行A股股票,发行数量不超过14.91亿股,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60亿元。
根据公告,东吴证券此次定增的募资用途包括:15亿元将用于向子公司增资,12亿元用于信息技术及合规风控投入,5亿元用于财富管理业务,10亿元用于购买科技创新债券等债券投资业务,5亿元用于做市业务,13亿元用于偿还债务及补充营运资金。
值得注意的是,在定增的这几家券商中,发行对象主要来自各自的控股股东,而募资投向更加聚焦于“服务实体经济”相关板块。

首创证券赴港IPO
除了定增、发债等再融资方式,券商也正积极寻求更多的融资路径。在华宝证券、开源证券接连终止A股IPO的情况下,首创证券选择“闯关”港股IPO。
7月25日,首创证券发布公告称,为进一步提高公司的资本实力和综合竞争力,更好地整合国际资源,提升国际影响力,公司董事会审议通过了关于发行境外上市股份(H股)股票并申请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主板挂牌上市的相关议案。这一动作意味着,首创证券打破了行业近六年的沉寂,成为2019年以来首家启动H股上市的券商。
回顾行业历程,2019年申万宏源赴港上市后,A+H两地上市券商长期维持14家,直至2024年海通国际退市降至13家。若首创证券成功上市,这一数字将再度回升至14家。
日前,首创证券正式在港交所递交了上市申请。10月16日,首创证券向香港联交所递交了发行境外上市股份(H股)并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挂牌上市的申请。
招股书显示,首创证券本次赴港发行上市募集资金在扣除相关发行费用后,将主要用于增加资本金、补充营运资金,支持公司资产管理类业务、投资类业务等核心业务发展,加强IT、科技投资,推动公司数智化转型,提升行业竞争力,为公司长远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首创证券成立于2000年,前身为北京商品交易所改组的首创经纪,由首创集团主导发起。2020年引入京投公司等战略股东后,注册资本增至24.6亿元。作为北京市国资委控股的证券公司,首创证券是北京市属金融机构重要组成部分。2022年12月22日,首创证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主板上市,打破了行业近五年的IPO沉寂。
近几年,首创证券发展态势良好。数据显示,2022年、2023年、2024年及2025年上半年,首创证券分别实现营收15.88亿元、19.27亿元、24.18亿元、12.84亿元人民币;同期,净利润分别为5.54亿元、7.01亿元、9.85亿元、4.9亿元。2024年营收、净利润双双创下历史新高。
资产管理是首创证券最为重要的业务。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末,首创证券在管资产规模已达到1655亿元,较2022年末的1073亿元大幅增长。虽然规模持续增长,但是收入有所下降,2025年上半年,资产管理业务实现收入4.02亿元,同比减少45.38%。首创证券表示,2024年上半年债券市场处于牛市,10年期国债价格较当年初大幅上涨,公司资管产品超额业绩报酬收入贡献突出;2025年同期,债市开年进入低利率水平后呈现宽幅震荡,受上述债券市场行情影响,公司资管产品超额业绩报酬大幅缩减。
尽管近几年首创证券发展态势良好,但是各项指标在上市券商中排名均相对靠后。Wind(万得)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首创证券实现营业收入12.84亿元,在43家上市券商中排名第37名;净利润4.90亿元,排名第34名;净资本122.74亿元,排名第36名。
券商作为重资本行业,资本实力是券商发展的关键。除了赴港上市融资,首创证券对资金的需求,由其一系列融资动作可窥见一斑。2025年,首创证券已发行了四期短期融资券,合计金额33亿元。
值得关注的是,递表港交所前夕,10月15日晚间,首创证券披露股东权益变动情况,首创集团拟通过国有股份无偿划转方式将其持有的首创证券3.56%股份划转给京投公司。截至2025年6月末,首创集团直接持有首创证券56.77%股份,为公司控股股东。包括首创集团、京投公司、京能集团等在内的北京市国资委下属大型国企,合计持有首创证券82.38%股份,股权较为集中。本次划转后,首创集团、京投公司分别持有首创证券53.2%、20.87%股份,依旧为首创证券第一和第二大股东不变。
对于本次股权划转,首创集团方面称,主要是为进一步深化与京投公司的战略合作,为首创证券发展赋能,优化首创证券股东结构,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双赢、共同发展。无偿划转完成后,京投公司将进一步加强对首创证券的业务支持,推动首创证券业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