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恒心
来源|财富独角兽
核心一级资本的补充已成为多数银行,尤其是中小银行的长期任务。在净息差持续收窄、信贷扩张受限的现实下,银行的资本补给压力愈发凸显。相较于永续债、二级资本债等间接工具,IPO仍是当前少数可直接补充核心一级资本、优化资本结构的渠道之一。这不仅关乎监管达标,更决定了业务扩张、风险承受与战略转型。
在这种背景下,东莞银行的IPO动向引人关注。从2008年启动上市计划至今,这家区域性银行持续尝试叩门资本市场。其间,历经核准制与注册制切换,行业经营模式不断迭代,但其上市目标始终未曾中断。面对区域金融竞争加剧与盈利能力承压的现实,这场历时十七年的资本长跑,如今又一次站上了未知的十字路口。
01
十七年IPO长跑,募集资金拟“全部用于补充资本金”
近期,深交所披露的审核信息显示,东莞银行的IPO审核状态从“已受理”变更为“中止”,原因是其申请文件中的财务资料已过有效期,需补充提交。在刚刚过去的2025年6月30日,东莞银行更新提交相关财务资料恢复审核。

东莞银行的A股IPO征程,更像是一场横跨中国资本市场核准制与注册制演进的漫长马拉松。早在2008年便启动上市计划,却于2014年因未完成预披露而终止审查;直至2018年才重新启动辅导备案。2023年全面注册制实施后,其审核职责转移至深交所。自2024年3月起,东莞银行因“财务资料过期”问题,先后四次中止IPO审核。其中,2025年6月更新材料后短暂恢复受理,三个月后也再度按下“暂停键”。至此,这段长达十七年的上市长跑,仍未看到终点。
从规模上看,根据东莞银行2024年年度报告,报告期内,其资产总额为6727.30亿元。此外,其分支机构覆盖广东、湖南、安徽及香港特别行政区等地区,具备一定的跨区域经营能力。但相比多年前已经完成上市的宁波银行、苏州银行等同类城商行,东莞银行在IPO推进的进度上较为曲折漫长。

图片来源:东莞银行2024年年度报告
据招股说明书披露,东莞银行本次IPO拟发行不超过7.805亿股,募集资金将全部用于补充资本金。这意味着,上市融资已成为其直接增强核心资本充足率、提升资本结构稳定性的核心目标路径之一。
东莞银行在其最新版招股书中称,“本行资本充足率水平虽已满足目前的监管要求,但随着各项业务的稳健、快速发展和资产规模的不断提升,预计本行未来的资本充足水平将有所下降。为更好地满足监管要求,增强风险抵御能力,本行有必要在自身留存收益积累的基础上,通过外部融资适时、合理补充资本,进一步提高资本充足率水平,满足未来发展需要。”
但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十七年的等待,在金融监管趋严、信息披露标准抬高的当前阶段,东莞银行如何完成冲刺,或也不只是时间问题,更是管理、经营、合规等多个维度的综合性“命题”。
02
2025年上半年营收49.66亿元,同比下降8.02%,
净利润23.65亿元同比下降1.45%
在资本市场对银行股盈利能力、收入结构与内控稳定性提出更高标准的当下,东莞银行的财务表现,或将成为其IPO进程中需持续关注的核心变量之一。
根据《东莞银行股份有限公司2025年上半年信息披露报告》,其在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49.66亿元,较去年同期下降8.02%;归母净利润23.65亿元,较去年同期下降1.45%。

图片来源:东莞银行股份有限公司2025年上半年信息披露报告
其中,利息净收入依然是其营收结构中的核心来源,但该项指标继续收缩。2025年上半年,该行实现利息净收入34.03亿元;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表现为正增长,期内录得5.79亿元;投资收益也实现回升,2025年上半年达到14.8亿元。这两个增长点对冲了部分息差下滑带来的影响。
从成本端来看,东莞银行在报告期内实施了一定程度的成本压缩。信用减值损失由2024年同期的10.28亿元降至6.37亿元;业务及管理费降至16.43亿元。这种压降动作,也在短期内提升了其利润表现。
非利息收入虽有所增长,但结构集中于投资类项目。例如,2025年上半年,东莞银行的投资收益成为非息收入增长主力;而来自服务性业务的手续费、代理类收入占比相对处于较低水平,难以形成稳定的长期收益支撑。
结合《东莞银行股份有限公司2025年上半年信息披露报告》数据来看,其在2025年上半年业绩虽未出现断崖式下滑,但在营收结构调整未完成、资本收益波动扩大的背景下,若未来资产端风险缓释压力加大或市场利率进一步波动,其盈利表现或仍面临一定挑战。
此外,该信息披露报告中的财务数据,也延续了东莞银行2024年年报中的“双降”态势。根据东莞银行2024年年度报告,报告期内,其实现营业收入101.97亿元,同比减少3.69%;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7.38亿元,同比减少8.1%。这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2025年上半年并未扭转此前的下行轨迹,而是在原有双降基础上,进一步进入连续调整期。
03
年内因股东穿透与贷款“三查”问题合计被罚110万元,
合规与内部管控面临挑战
根据东莞银行在最新版招股说明书中披露的内容,该行在2022年1月1日至2024年12月31日期间受到行政处罚共计14宗,涉及罚款金额合计1175.53万元。其中,仅2024年一年内就发生4宗。三年间累计超过1000万元,重点不在于累计的罚款金额,而在于处罚金额背后所体现出的银行在合规等方面的挑战。
近些年来,银行机构的合规管理与内控水平,早已不再是单纯的后台流程,而是影响其长期、可持续良性发展的关键变量之一。这不仅关乎监管层对机构稳健性的整体判断,也关系到业务流程是否规范、风控边界是否明确。
进入2025年,在东莞银行筹谋上市的第17个年头,其又因违规行为再度受到监管处罚。4月17日,东莞银行与其东莞分行在同一日连收行政处罚决定书,合计被罚110万元。
据(东金罚决字〔2025〕7号),东莞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因“股东股权管理不到位,未穿透认定主要股东关联方”主要违法违规行为,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东莞监管分局对其予以罚款25万元。
另据(东金罚决字〔2025〕8号),东莞银行东莞分行,因“贷款三查不严,大额关联授信风险管控不到位”,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东莞监管分局对其予以罚款合计85万元。

图片来源: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官网截图
尽管上述行政处罚与IPO中止之间并无直接关联,但对于一家正处于IPO审核阶段的银行来说,每一次违规记录,或都会成为投资者、研究机构与监管方多角度交叉审视的重要因素之一。它不只是影响是否符合上市条件,而是映射出银行合规管理和内控及其背后的业务运营的稳定性。
对东莞银行而言,这些合规问题的发生,虽然不会直接影响其既有上市计划,然而,在市场预期日益审慎的背景下,或对其形象管理与市场沟通带来一定挑战。尤其是随着监管透明度的提升,任何一家拟上市银行的合规轨迹都会被持续记录并被多方审视。对东莞银行而言,面对市场公开信息的累积效应,如何将被动应对转变为主动稳控,已经不只是合规层面的要求,更是完成IPO冲刺的必要前提。
东莞银行十七年的IPO长跑,虽从未停止,但也尚未抵达终点。站在当前这个再度被中止的节点回望,这不只是一家区域性银行发起的冲刺,更像是一场与行业周期、资本脉搏、监管标准等多个维度之间交汇而来的复合挑战。
对于东莞银行而言,营收压力尚未消解,核心资本仍需补强,在这些变量交织的过程中,IPO也已不只是为“补血”而持续推进的动作,更是一道综合“考题”。而下一次恢复为“受理”会是何时,我们不妨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