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双碳战略的浩瀚东风中,振石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振石股份),正试图以全球风电玻纤织物超过 35%的市场份额的亮眼成绩,叩响 A 股资本市场的大门,寻求近 40 亿元的巨额融资。
值得一提的是,振石股份此番登录A股,是在港股退市之后。振石股份的业务核心,在于其精准锚定了清洁能源的巨大发展机遇。在实现碳中和目标的背景下,公司风电业务保持强劲的增长态势。振石股份的主营业务收入中,清洁能源功能材料的占比已超过 80%。公司同时将业务触角延伸至光伏边框和新能源汽车电池保护材料等新兴领域,力图打造第二增长曲线。
但上市前业绩下滑还突击分红,以及4年即希望从A股资本市场寻求35亿元的资金差,振石股份的上市路引人关注。
上市前财务疑云:业绩波动与突击分红
在冲刺 A 股的关键时期,振石股份的业绩数据却显露出了增长的隐忧。在过去三年中,公司的营业收入持续缩水,从 2022 年的 52.67 亿元下滑至 2024 年的 44.39 亿元,同期净利润也从 7.81 亿元降至 6.07 亿元。公司将此解释为行业价格下行以及为应对竞争而“主动放弃了部分低利润订单”。
更值得关注的是,在业绩承压且资产负债率长期接近 70%,经营活动现金流一度为负的情况下,公司却在 IPO 申报前夕实施了大手笔的现金分红。在 2022 年和 2023 年,振石股份累计派发了高达 11.4 亿元的现金股利。考虑到实际控制人张毓强、张健侃父子通过多家实体合计控制公司 96.51%的股权,这笔巨额分红中的近 11 亿元最终落入了张氏父子的囊中。这种一边高比例分红输血实控人,一边急切寻求资本市场融资近 40 亿元的行为,难免让人质疑其上市的真实目的。
此外,公司的应收账款持续高企,占营收比重超过 40%。大量的销售回款以票据形式结算,这些“纸面富贵”使得公司部分年度的经营性现金流为负,未能形成实际的现金流入,加剧了其对外部融资的依赖。
巨石的阴影:难舍的关联交易
在振石股份的经营体系中,长期且高比例的关联交易是监管机构和市场最为担忧的问题。公司的控股股东振石控股集团与巨石股份(600176.SH)之间存在复杂的关联关系,且均由张毓强父子实际控制。
振石股份向关联方采购原材料(主要是玻璃纤维纱)的金额,在报告期内占其采购总额的 55%至 60%之间,甚至占当期营业成本的比例一度高达约 70%(2022 年为 70.49%,2024 年为 69.22%)。这种深度的利益捆绑和对关联方的重度依赖,引发了市场对其业务独立性、定价公允性以及是否存在利益输送的严重质疑。高比例的关联采购确保了稳定的原材料供应和一定的成本优势,但也使得公司容易受制于关联方的价格波动或供应能力。
资金差35亿:面临强监管
振石股份 2019 年 7 月完成私有化并从港股退市。当时,要约方振石集团(香港)和石复合材料有限公司花费了约 5.14 亿港元(约合 5 亿港元)的现金对价完成了私有化收购。时隔四年,振石股份便开启了转战 A 股的征程,拟募集资金近 40 亿元人民币,一出一进,其所谋求的资金差额超过 35 亿元。
资本市场对于家族控制型企业的高比例关联交易和公司治理规范性一向保持高度警惕。振石股份在辅导备案期间,也曾坦承存在财务内控不规范情形,包括通过关联方违规占用公司资金、转贷行为、开具无真实交易背景的商业票据以及资金拆借等。尽管公司声明已在 2020 年前或 2023 年底前完成相关整改,但高比例的关联交易依然是其 IPO 审核的焦点问题。
监管机构对振石股份的审核并未放松。在 IPO 申请获受理后不久,振石股份便被纳入了首发企业现场检查的抽签名单。面对监管的严格审查,公司在招股书中做出了具体的承诺:将通过拓展非关联供应商、扩大境外采购等方式,在未来三年内(计划到 2027 年)将关联采购比例降至 50%以下。此外,公司也承诺将强化内控,完善关联交易审批流程,引入更多独立董事和第三方审计监督。
振石股份的上市闯关,不仅是其自身命运的转折点,也是对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中公司治理、财务规范性及市场独立性的一次深刻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