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王庄村的人物,我又想起了前年去“宏昌面粉厂”的事来。以“香樟”牌闻名的厂子规摸虽不大,但却享誉九州,对于王庄村来说便是不小的了……
那天骄阳如火,暑气袭人。车子过了运河南大堰,走高速还是走公路?大家不约而同曰:走公路!看看沿途风景,看看家乡新变化。早就听说老家王庄发展很快,正在兴建风力发电站,新建的村部办公楼更新颖大气;村里连年丰产丰收,干部群众建设新农村劲头十足;宏昌面粉厂自然发展更快,日新月異、面貌一新了。
这一切对从王庄村出来的我们来说,都是好消息,特别是宏昌面粉厂,“香樟”品牌,知名度高,是王庄村的骄傲,更应该好好看看。也许心灵感应吧,当王洪昌厂长知道我们的心愿后,立即表示欢迎,于是便有了今天回乡参观的愉快行程。
车子过了古镇土山,过了面貌一新的薛集,王庄桥已遥遥在望,大家又纷纷议论几度修建桥梁的艰辛过程,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几届村支书王德龙、王猛、王海等同志历尽艰难,终于建起了这座得民心、顺民意的公路桥,难怪去年该桥提挡升级改建一开始,王海就忍不住将此喜讯发到网上,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也是王庄村发展的一个缩影。 议论间,车子已从厂子东门拐进了宏昌面粉厂院内。
三楼的厂长办公室门虚掩着,推门进去,无人,只见靠墙摆着二排沙发、打开的空调吐着凉气、东北角宽大的荧屏上,实时显现出各车间的生产状况,这对刚从大太阳下走来的我们,感到十分舒心惬意。便随意坐在沙发上休息等候。没多久,就传来了厂长那没有客套的熟悉声音:”欢迎欢迎……”
王洪昌厂长,本村人,当过生产队长、搞过水产养殖,面粉厂则是他的得意之作。他在家族里长我一辈,我称二叔,在今天的一行里,有他称兄叫弟的,也有他侄辈孙辈的,一家人自然都不见外,更无须客套。原来他知道我们今天来,但不知何时到,于是便把空调打开,虚门以待,自己早忙他的生产去了,哪有时间坐等我们呢。
一见面还没说上几句话,他就坐到他的办公桌后面,边和我们聊又边接听电话,在小纸片上写写画画,我好奇地走近一看,原来他已进入生产办公状态,对着手机,按下语音键,下达不同指令,或接听外地求购电话,准确报出面粉类别、单价、数量,娴熟的表述,优雅的神态,不亚于当面商谈。我站到他身后想看个门道,他转身理解的告诉我:“把想到的事写在纸片上,用手机拍下,发给有关部门”。我看一张小纸片上,写下”1、2、3、4……,”后面签上王洪昌三个字,这就是厂长的指令,有关部门依令而行。关健是有厂长的签字,我想若没有厂长签名,恐怕就是废纸一张了,这是我看到的最奇特的指挥系统。
看到此处,我立即提出想去车间参观,景照开玩笑:”二老,你那里是否有生产机密不能公开?”他笑笑也不作答,立即带着我们下楼向生产区走去,连90多高龄做过付县长的洪太大叔,也不听劝阻,执意要去。你也许不知道,这个厂的名字就是他应厂长之请,亲自给起的,当时他说:”就用你的名字,把“洪”改成“宏”就行了”。果然不错,从此宏昌面粉厂大展宏图、发达昌盛。所以大叔对厂有着特殊的感情,今天来到厂里,怎能不认真看看呢?
一进生产区, 果然名不虚传,宽大的车间没有传统的隆隆机器声,只见一道又一道的管线联接左右,贯通上下,把一座七层高的生产大楼里所有车间都有机连接在一起,生产环环相扣,程序丝丝不乱,秩序井井有条。从小麦拉进车间,进入可两辆汽车同时卸的大坑洞里开始,不再须要人工劳动,顺着一条长长的生产线,去杂、洗净(干洗)、磨粉、装袋、打堆、装运,一条龙作业一气呵成,每天可生产面粉1500吨,掛面200吨,全厂只用几十名工人,更谈不上什么劳动强度了。所以,只能偶尔看到有人在生产线旁辅助一下。厂长二叔强调说,把麦子洗净不是用水淘洗,而是用机器干搓、风吹、再干搓、再风吹,反复几次小麦就干净了,然后进入磨粉工序。
二叔边走边讲解,一个车间一个车间介绍,从每个部件、每个装置说起,娓娓道来,如数家珍。正走着,忽然看到一台机器人在工作,我们精神一振,这里也有机器人?太神奇了!但见机器人轻轻抓起一袋面粉,迅速转身送了过去,准确放到指定位置;如果从不同方向分别来了2袋面粉怎么办?晚到的一袋会自动排队等候,待先到的一袋装好,后到的一袋才又自动前去,让机器人抓起送过去打堆,每堆50包,完成后,机器人自动停止;一部叉车开过来,一叉将50包一堆的面粉叉起装车运走后,机器人再继续打堆。我一边拍照,一边不由自主想靠近一点,被立即制止,前面有一告示牌:不准靠近,以防干扰。原来机器人其中运用了感应原理,工作时是怕外来干扰的。
我想拍张厂长工作照,总抓不到理想的瞬间,现场不住有人找,他也不断地出去处理公务,只好作罢。
回到办公室,也许是受到现场的震撼,也许是对厂长的钦佩和崇拜、也许是对老少几辈欢聚的珍惜、也许是为不虚此行的记念,思想敏锐、处事周到的景照立即提意:”我们合个影吧。”大家立即响应,拥厂长于中间,在《鸿鹄凌云》的隶书墨宝下,留下了这宝贵的瞬间。
时近中午,闻讯赶来的王庄村及临村的支部书记等村干部王海、王德宝、王兴启、中学王德贵等干部、老师欢聚一堂,气氛热烈,情景感人,大家纷纷夸赞面粉厂和王庄村的变化,把个简单的回乡游变成了共谋王庄发展的座谈。先从宏昌面粉厂说起,厂长大淡艰苦创业的历史,谈到企业几死一生、发展壮大的艰苦过程时,他激动地说:”这一切靠的是诚信为民的初心,才能得到王庄、石桥地区人民的拥护和支持,不然早垮台了,现在不仅站稳了,而且还准备再上一条生产线”;耄耋高龄的王洪太老县长喜的直夸好,夸王庄传统好、夸王庄出人才、夸王庄人民好,勉励大家继续努力,再创新成绩;身兼闫集、张庄两村支书的德宝也专程前来,分享聚会的喜悦,曾任多届乡镇党委书记的王景照言简意赅的说:谁不说咱家乡好,今后更要常回来看看,大家也互相走动走动,形成合力,把王庄建设好,上可告慰先烈先人,下不愧对后辈子孙。
民以食为天,快中午1点了,虽然大家兴犹未尽,但也不得不中止座谈,——饭店已候多时了。走进了本村村民王以社开的饭店,大堂宽敞明亮,包间粉墙飘窗,园桌高椅,华美气派,悬灯高挂,空调送爽,与都市酒店无異。饭店的主人以社我是知道的,他家有经商传统,他的父亲明清二叔,早年在自家就开小商店,我小时候有时去他家小店给我父亲打散酒;他胞兄明传大叔也会做生意,改革开放时已是老年的他,还推食品车赶四集呢。总之,他老弟俩都有经商头恼,今天以社能开这像模像样的酒店,青出于蓝胜于蓝了,可喜可贺!
众人落座,大圆桌上的特大酒坛惹人注目,一个足有10斤的青花瓷坛装着满满一坛酒,古色古香,让人口舌生津,原来这是厂长带来的巳珍藏8年的美酒,我好奇的问:”二叔,这是谁送你这么高级的酒?”他神密的告诉我:”说名字你也不知道,只能告诉你这是一个身价几个亿的老板送我的,没舍得喝,今天高兴,拿出来大家尝尝。”
德龙吃力的抱起酒坛,小心翼翼地倒进一把大壶里,再用壶分送到酒杯中,坛封开启,己满室飘香;美酒入唇,更一股浓郁醇香沁人心脾、佳酿滑爽,众皆抹嘴赞曰:“好酒!好酒!”厂长二叔例嘴笑了,笑的开心、笑的幸福、笑的满足。
觥筹交错、酒酣耳热、意兴畅怀。待酒兴阑珊之时,忽见德贵离席来到我和景照身边,附耳悄悄说:”等天凉快了,请你们到黄山 (家乡的黄山) 附近去看看,那里变化很大,风景更好。”我们愉快地接受邀请,等待着秋高气爽、天高云淡……。
是的,家乡处处都是美景、都是春天、都是幸福、都是温暖!酒意朦胧中,忽然想起大诗人孟洁然的《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廊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