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的《红星新闻》报道了一起引人注目的案件:柬埔寨“太子集团”的创始人陈志,被美国司法部起诉,指控其策划一场跨国的杀猪盘式加密货币骗局,涉用强迫劳动等手段。该集团及陈志所持的127,271枚比特币,被美国司法部没收,市值大约120到150亿美元之间(以市场价格估算)。这桩案子让外界把话题聚焦在比特币身上。
司法部的描述,读起来可能有点拗口。换成大家更熟悉的说法,其实就是一起跨境的电信诈骗案。确实,电信诈骗历来是高收益行业,但要靠这样的大额骗局赚到150亿美元并非易事。幕后操控者们耗费多年心思、坑害了成千上万的人,最终却被落网、被政府“端掉”,有点像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那种情境。
我认为这起事件在某种程度上,应该让人重新审视对比特币的看法。十多年来,比特币可能是全球最赚钱的资产之一。如果一个人在它价值0.05美元时买入,在它冲到11万美元时卖出,理论上的收益足以达到约2.2百万倍。现实是否有人真的用这种路径实现过?我不知道。确实有些人在价格顶峰赚到钱,但也有不少人在价格下跌时血本尽弃,甚至需要从头再来。
资产价格当然会波动。股票对应的是具体的实体企业,货币则与一个国家的生产力相关联。那么,比特币到底是什么呢?我觉得它其实什么也不是、没有真正的支撑,价值近似零,甚至可以说带有负值,因为挖矿需要耗费大量能源。
比特币的拥趸们常说,它天然去中心化、因此更安全;总量有限,不易通胀;因稀缺而贵;可分割,像黄金一样被寄予未来货币的希望。这些论调,到了现实面前已经经不起考验。美国司法部可以没收相关资产,所谓的“安全性”也并非真正在经得起检验的属性。货币若总量固定,就难以随经济发展而扩张来满足增长的需要。
此外,即便说比特币“稀缺”,也并非真正在市场上不可再生。现实是,市场上会不断诞生新的币种、新的山寨币——比如以太币、猫币、狗币、猪币,甚至以政治人物名字命名的币等,只要人们愿意造,就会有新的存在,与贵金属天然存在的特性相去甚远。
更重要的一点是,货币要获得政府的背书与认可。不是谁想做就能做的。 governments 通常不会轻易放弃自己的货币主体地位去拥抱一个“生造”的新货币。
比特币确实在一片看衰声中冲上了天际,反对的声音显得有些愚蠢;它所依托的区块链技术,也让不少普通人感到新奇甚至敬畏。然而,如果用常识来审视,很多人仍难从中看到对世界真正的、实实在在的价值与贡献。
在我看来,它更像是金融时代长出的一个怪物,外表看起来华丽、让人耳目一新,但本质上依然是一种击鼓传花、博傻的游戏。至于这是好是坏、对世界是福是祸,最终还需要时间来检验。以上只是我的个人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