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0日,企业信息查询服务商企查查向上海证券交易所主板提交了招股说明书,并获得受理。这一纸文件,将其十年发展积累的辉煌与争议,一同置于资本市场与监管机构的聚光灯下。在这份光鲜的招股书背后,隐藏着央行因违反征信管理规定而开出的罚单、因数据错误关联引发的用户诉讼,以及关于数据采集与使用边界的广泛争议。
企查查的上市,远非一次普通的资本动作。作为《“数据要素×”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发布后首家获受理的数据服务商,它的IPO进程是一场关乎行业命运的“压力测试”。它需要向市场证明:那个建立在数据灰色地带之上的商业模式,已然完成自我的合规救赎。
企查查成立于2014年,早期以免费查询工商登记、司法判例、失信记录等公开数据为主,满足了大众“查公司、辨风险”的需求。随着用户规模迅速扩大,它逐步从信息聚合工具转型为“海量数据+产品化服务”的综合数据平台,构建起“数据采集—清洗—标准化—可视化/模型输出”的完整产业链。
然而,这种成功的根基——“海量公共数据”——也埋下了合规隐患。公共信息虽公开,却并不意味着可以被无限制地抓取、关联、商品化乃至形成用户画像。企查查通过聚合工商、法院、公告等多源数据形成强大信息网络,但这条路径天然带有“原罪”:数据来源本身虽具公开属性,但其后的数据处理与使用方式却可能游走在合规边界。
例如,在过往运营中,企查查曾因将个人手机号码公开为企业联系方式导致骚扰不断,或因“同名同姓”而错误关联商业信息、误标“失信被执行人” 等事件多次遭到用户投诉甚至起诉。此外,据2025年10月9日中国人民银行江苏省分行公布的行政处罚信息,企查查因 “违反征信业务管理规定”被处以罚款,相关负责人也受到警告。这些争议与处罚,构成了它上市前必须面对的现实阴影——当数据成为商品,其获取、整合与应用的全流程都可能潜藏法律风险。
在行业早期,信息聚合平台普遍游走在监管模糊带。企查查、天眼查、启信宝等公司都以“公开信息聚合”名义建立庞大数据库,市场为这种模式买单,资本也趋之若鹜。
但随着《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的落地,这种灰色增长空间被迅速压缩。
2022年发布的《数据二十条》提出“数据确权、流通、治理、交易”四大框架,标志着数据不再是野蛮生长的原料,而是一种受监管的资产。
2023年国家数据局成立后,企业类数据服务平台被列入重点审查对象。企查查自然成为监管与公众的焦点之一。它需要在招股书中详列数据来源、采集机制、处理方式、敏感字段保护方案,以及历年被处罚记录——这些内容几乎让它的商业底层逻辑首次被摊开在阳光下。
监管的放大镜下,它不仅要向资本市场解释“怎么赚钱”,更要回答“你的钱赚得是否合规”。
对一家建立在数据再利用之上的公司而言,这是一次全方位的“信任考核”。
面对日益严格的监管要求,企查查在招股书中展示了一场主动的“自我救赎”,其核心举措在于重塑投入结构,以期换取资本市场的信任。
招股书显示,公司计划将募集资金的40%(约6亿元)用于“人员投入”。这笔资金的流向,揭示了其自我革新的重点方向:“多维大数据库升级”与“商业大数据人工智能研发” 是两个核心项目。
表格中“推算”的项目总募资=该项目人员投入金额÷人员投入占项目募资比例(如C端:3.08亿÷67.25%≈4.58亿)
尽管招股书未明示这些项目与数据合规的直接关联,但其目标与合规要求高度同构。“多维大数据库升级” 旨在从源头提升数据的准确性、一致性与时效性,这正是解决其因“信息错配”而屡遭投诉的根本路径。而 “商业大数据人工智能研发” 在提升商业分析能力的同时,其开发的算法模型同样可应用于数据隐私保护、自动脱敏与合规风险识别,从而系统性加固其数据处理的合法边界。
这一投入结构的重大调整,发生在企查查研发费用率(约16%)长期低于行业平均(约24%) 的背景之下,更显其战略意图。这意味着,企查查正试图将资本优势转化为技术和合规领域的“人力资本”,扭转其“重商业运营、轻技术基石”的过往路径。它向市场和监管传递的信号是:公司已意识到,未来的增长逻辑必须建立在合规与算法这双重护城河之上。
换言之,企查查正在用一场真金白银的资本投入,为其数据的合法性与可靠性进行“二次担保”,这既是应对当前审查的必需,也是一场关乎未来生存的蜕变。
这场关乎未来生存的蜕变,其必要性与紧迫性,正清晰地映照在企查查的财务数据与业务结构转型之中。
尽管面临着行业环境与合规层面的多重挑战,企查查的财务表现依然可圈可点。
2022至2024年间,公司营业收入年均复合增长率约17%,毛利率连续多年维持在85%以上,2025年上半年仍处于高位。这一系列数据印证了其商业模式在当前阶段的韧性,也使其成为资本市场中备受关注的“高利润数据公司”样本。
然而,在整体业绩向好的背后,企查查也面临结构性挑战,尤其体现在增长动能的切换上。一方面,C端市场增长显露出疲态。 数据显示,2022至2024年公司累计注册用户年均增长26.6%,而2025年上半年该增速骤降至8.6%,反映出C端流量红利正在见顶。与此同时,付费用户数增长亦显乏力,2024年增幅仅为2.6%。
截至2025年6月,企查查累计注册用户已超过1.5亿,月活用户规模高达约8,000万。这一庞大的用户基础,是其早期通过免费服务积累用户、形成品牌影响力的直接成果。
在此背景下,企查查的增长引擎正经历战略性转换。其路径逐步从依赖用户规模扩张,向深度挖掘单用户价值(ARPPU)和重心向To B端转移。
在更具潜力的B端市场,企查查的服务已覆盖5大国有银行、12大股份制商业银行、50余家券商、80余家保险公司、200余家律所及上百家中国五百强企业。这些深度合作客户往往愿意为高质量、可直接使用的数据服务支付更高费用,这也使其“双轮驱动”策略的成效在ARPPU的提升上得到初步印证。
与此同时,其业务结构也随之转变。尽管C端业务占比逐年下降,B端收入占比稳步提升。这说明企业正逐步从“信息查询工具”向“数据服务提供商”转型——这既带来了更高的客单价与商业壁垒,也对其合规治理能力提出了更严苛的要求。
因此,企查查未来的盈利逻辑,已不再仅仅依赖于数据积累与品牌认知,更取决于其能否在监管框架内构建“合规确定性”。对资本市场而言,这种合规能力正逐渐成为评估其长期价值的重要筹码。唯有在数据安全、隐私保护与信息准确性方面展现出持续改进的能力,企查查当前的财务表现才真正具备长期意义。
企查查的IPO,是中国数据产业的一块关键试金石。它标志着,资本市场首次为以“数据”为核心资产的商业模式,开启了系统性的合规验证。这已远超单一公司的融资事件,其成败将决定整个赛道能否告别灰色地带,驶入制度化发展的正轨。
企查查的十年,是整个行业从拓荒走向规范的缩影。它的上市,意味着那个依靠信息不对称与规则空白狂奔的草莽时代正式落幕。未来的竞争,将不再是数据的规模之争,而是数据运用效率与合规性的较量。无论其资本闯关结局如何,这个过程本身已具有里程碑意义——它迫使整个行业在阳光下,完成对“合法数据生意”的集体重新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