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韦亚军
摄影:Bob君
4500亿港元资金南下,与IPO递表行业分布高度一致。
“港股IPO至少能火到2026年。”
这是目前投行家们的普遍共识,他们认为,港股市场正处于“政策+资金+情绪”的三重共振期,预计2026年仍将维持高位运行。
Wind数据也显示,截至2025年10月13日,今年以来共有269家公司向港交所递交IPO招股材料,创历史新高。
其中,6月是年内递表数量最多的月份,达到65家。其次是9月份,达到60家。
从行业分布看,2025年以来递表的公司中,信息技术、医疗保健、工业、可选消费、材料、日常消费占比较高。尤其是2025年以来,已经有83家A股上市公司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超过过去10年总和。
“政策+资金+情绪”
三重共振
港股IPO的火爆,首先应该归功于2025年港股市场迎来的多重政策利好。
自2018年以来,港交所持续优化上市制度,尤其是“18C章”的设立,为尚未盈利的科技、生物医药、新能源等新经济企业提供了上市通道。
在此基础上,港交所于2025年又进一步下调了特专科技公司上市门槛,将已商业化公司市值要求从60亿港元降至40亿港元,未商业化公司从100亿港元降至80亿港元,大大降低了企业上市门槛。
此外,2025年中国证监会与香港证监会加强合作,简化A股公司赴港上市的审批流程,推动“两地上市”机制常态化。这一系列政策组合拳,为港股IPO市场注入了强劲动力。
其次,相较于A股市场的IPO节奏放缓,港股市场在2025年表现出更高的审核效率和融资灵活性。
据德勤中国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港股平均审核周期为4.2个月,远低于A股的8-12个月。
然后就是,香港更加国际化和稳定。众所周知,近年来全球各主要资本市场,多多少少都会受到些地缘政治影响。
但香港作为中国的特别行政区,背靠中国大陆,无论是在资金安全上,还是金融灵活性上,都能够得到有效的保证。简而言之就是,香港兼具国际化和安全性。优点被香港全占了,却没有明显的不足。
以2025年9月上市的某AI芯片公司为例,其在港股发行市盈率高达45倍,远高于A股同类企业的30倍水平。股价上扬,恰恰是投资者最希望看到且得到的。
川普“助力”中概股估值修复,
香港成IPO首选地
近年来,随着特朗普政府的持续“疯癫”,越来越多的中概股选择回归港股或A股。而港股作为“第一站”,很顺利的就成了中概股回归的首选IPO聚集地。
数据显示,2025年已有超过20家中概股完成港股二次上市或双重主要上市,包括拼多多、爱奇艺、微博等。
某顶流VC机构的合伙人曾公开表示:“港股正在经历一场估值修复。过去两年被低估的优质资产,正在通过IPO和二次上市实现价值重估。”
有不少投资者亲切称特朗普为“川普”或“川建国”,非常直观的肯定了特朗普在推动“港股IPO火爆”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要知道,“川建国”这一称呼,最早是指特朗普在上一个任期内对中国发动科技封锁,直接导致了中国科技大爆发。现在这个梗,被投资者们借用到了资本市场。
面对港股IPO热潮,投行们也纷纷调整策略,加大在港布局。高盛、摩根士丹利、中金公司、华泰国际等中外投行在2025年频繁担任港股IPO的联席保荐人。
以东鹏饮料为例,其在2025年10月再次递表港交所,保荐人团队就包括华泰国际、摩根士丹利和瑞银集团,这是一个跨国组合,且都能吃到肉。
IPO多了,投行也跟着赚钱。因此他们预计,港股IPO市场,2026年仍将维持高位运行。
4500亿港元资金南下,
与IPO递表行业分布高度一致
2020-2023年间,中国一级市场经历了一轮投资高峰,大量项目进入退出期。2025年,随着A股IPO节奏放缓,港股市场成为PE/VC机构退出的主要通道。
某头部人民币基金合伙人表示:“我们投资组合中有超过30%的项目正在筹备港股上市,港股是目前最具可操作性的退出路径。”
知名私募景林资产在2025年三季度报告中也指出:“港股市场的估值洼地效应明显,尤其是新经济板块,具备中长期配置价值。”
众多因素汇集之下,2025年,南下资金持续净流入港股市场。据Wind数据,截至2025年10月10日,南下资金年内净流入港股金额已超过4500亿港元,创历史新高。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资金主要流向信息技术、医疗保健、可选消费等板块,与IPO递表行业分布高度一致。
不过,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一家来自中国的大型PE合伙人就曾提醒过:年内递表公司平均账上现金仅能覆盖18个月运营开支,若2026年上半年二级市场波动,可能出现“破发-减持-流动性枯竭”负向螺旋。
因此,他建议基石应该“优中选优”,尽量锁定现金流为正或现金不低于30个月的企业。
有看多的,就有谨慎的。这也正是资本市场最诱人的魔力所在。无论如何,不可否认的是,港股正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真正的考验不是谁能IPO,而是谁能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