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025年以来,各板块IPO受理普遍开闸,过会企业提交注册及获取批文的速度明显提升,且多家长期困在注册环节的“钉子户”年内也顺利拿到注册批文。此外,不少此前从沪深交易所撤回申报材料的企业重新启动IPO辅导。政策方面,科创板、创业板未盈利企业标准启动。市场转暖,A股IPO逐渐复苏已成为业内普遍共识。
尚普君在本文中对辅导备案登记受理、IPO受理、IPO排队、IPO过会、IPO上市情况进行了统计梳理,以便从数据层面更直观的感受市场现状及趋势。
IPO辅导备案情况
2025年6月18日,科创板推出“1+6”政策举措,核心包括重启未盈利企业适用第五套上市标准,将人工智能、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前沿科技纳入范围,并试点引入资深机构投资者和IPO预先审阅机制。与此同时,创业板同步推出第三套上市标准,支持优质未盈利创新企业上市。这些政策被视为“包容性增强”,旨在吸引更多硬科技企业登陆A股,响应国家创新驱动战略。
2025年8月,在证监会例行发布会上,针对近期市场对“科创板、创业板包容性增强会否造成IPO大规模扩容”的担忧,证监会新闻发言人李明表示,证监会将继续严把发行上市入口关,做好逆周期调节,不会出现大规模扩容的情况。
据wind数据显示,2025年1-9月,共有226家企业IPO辅导备案登记受理,其中,7月以38家成为IPO辅导备案登记受理最为集中的月份,而北交所则是IPO辅导备案登记受理最多的拟上市板块。与去年同期相比,年内辅导备案企业登记受理数量下滑12.89%,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监管层在IPO前置环节的把控与调节力度正不断深化。
来源:wind,尚普咨询整理
据了解,现在券商内部申报项目审核也卡得很紧,项目仅在保荐机构内核质控环节就得经历层层严格筛查。此外,还需面对地方证监局辅导验收的 “硬考验”。地方证监局通常会组建验收小组开展现场检查,核查周期一般不少于1个月,复杂项目甚至可能延长至数周以上。若检查中发现问题,验收意见可能直接判定为不通过,导致企业申报进程延长或暂缓。
可以看出,在“严把入口关”的监管基调下,更高的审核标准已传导至IPO辅导阶段。
IPO新增受理情况
2025年1-9月,A股IPO合计受理数量已达190家,较2024年同期的35家同比增长442.86%。值得注意的是,今年6月出现集中受理高峰,单月新增150家,占今年前三季度总量的78.95%。
注:全面注册制后,主板IPO存量项日平移至沪深交易所,平移项目不计入2023年新增受理中。
2023年8月27日,证监会宣布阶段性收紧IPO,促进投融资两端的动态平衡。在 “827政策”实施至2023年年末,沪深交易所的企业IPO申报、受理数量锐减,IPO节奏阶段性收紧;与之相对,受益于2023年9月发布的“深改19条”,北交所IPO活动日趋活跃。
2024年新“国九条”发布后,“严把发行上市准入关”成为IPO市场的主旋律。证监会与三大证券交易所分别发布了系列规定,主板、科创板、创业板上市门槛大幅提高。IPO受理家数也随之处于“寒流期”。2024年前三季度仅新增受理35家IPO,较2023年同期受理359家数量减少了超九成。
“827”政策实施后,IPO排队企业数量大幅减少,IPO“堰塞湖”现象大大缓解,为今年IPO受理腾出了空间;同时,各券商也积累了不少优质项目待申报,监管机构也面临在审项目“存货”不足的状况。在上述因素叠加下,今年以来,IPO市场出现结构性回暖。
来源:证监会及沪深北交易所官网,尚普咨询整理
从板块分布看,北交所成为绝对主力,今年前三季度受理120家,占比超六成。科创板、创业板及主板则更侧重吸纳规模较大、盈利模式清晰的企业。
IPO排队情况
从整体趋势来看,2023年9月底、2024年9月底、2025年9月底,IPO排队企业数量分别为612家、295家、279家,呈下降趋势。
注:数据来源于证监会及沪深北交易所官网,依靠资料,回溯过去数据可能有误差,分析重点在于趋势变化。
从细分板块来看,沪深主板、创业板IPO排队企业数量均呈下降趋势;科创板、北交所IPO排队企业数量先下降再上升。
数据来源:证监会及沪深北交易所官网
值得注意的是,截至2025年9月底,北交所待审企业数量已经高达170家,占全市场279家排队企业的60.93%。北交所IPO的“排队长龙”形成是“受理激增+审核放缓+从严把关”三重因素交织的结果。
2025年1-9月,北交所受理120家IPO申请,是2024年同期32家的3.75倍。一方面是随着注册制深化,北交所“专精特新”定位成为中小企业的“最优解”;另一方面,券商投行将北交所视为“储备资源池”,优中选优推进辅导。
与受理量激增形成反差的,是审核速度的明显放缓。审核放缓的核心原因,在于北交所对“创新性”的从严把关。2024年10月发布的《发行上市审核动态——创新性评价专刊》明确要求,申报企业需披露创新投入、产出及业绩驱动逻辑,这使得问询环节更聚焦技术真实性、模式可持续性,单家企业平均问询轮次从2022年的1.8轮增至2024年的2.3轮,审核周期自然拉长。
堰塞湖的形成,还与“入口宽、出口窄”的结构有关。从严审核下,部分企业因创新性不足、业绩波动等问题主动撤回,而审核通过的企业又因批文核发速度有限,进一步加剧排队拥堵。
IPO过会情况
从整体趋势来看,2023年1-9月、2024年1-9月、2025年1-9月,IPO过会企业数量分别为254家、35家、58家,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
来源:证监会及沪深北交易所官网,尚普咨询整理
从IPO过会企业净利润变化趋势来看,2023年1-9月、2024年1-9月、2025年1-9月,沪深主板最近一年净利润中位数分别为1.52亿元、1.42亿元、2.61亿元,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创业板最近一年净利润中位数分别为7,629.37万元、1.01亿元、1.22亿元,呈上升趋势;北交所最近一年净利润中位数分别为4,422.71万元、4,171.87万元、6,655.00万元,先下降后上升趋势;科创板最近一年净利润中位数分别为6,293.59万元、1.01亿元、-6,294.10万元,先上升后下降趋势。
注:净利润是指IPO企业上会稿中最近一年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前后孰低数。
根据2025年1-9月IPO过会企业数据,主板IPO企业净利润中位数为2.61亿元,且过会企业普遍净利润在1.5亿元以上。尚普君认为,想申报主板,净利润要达到1.5亿元以上,2亿元以上将显著提升过会概率。
创业板IPO企业净利润中位数为1.22亿元,且过会企业净利润大多超过1亿元。尚普君认为,想申报创业板,净利润至少在1亿元;若企业净利润能达到1.5亿元以上,将更符合市场对“成长型创新企业”的预期,尤其是结合营收增长、毛利率等指标时,安全性更高。
北交所IPO企业净利润中位数为6,655万元,且过会企业净利润大多超过5,000万元。尚普君认为,想申报北交所,净利润要在5000万元以上。
而科创板立足硬科技企业发展规律,设计五套上市标准,其中第二至第五套均不设净利润要求,构建起覆盖不同发展阶段、不同技术领域未盈利企业的“多元上市路径”。2025年1-9月过会的7家企业,有5家选择的二至五套标准,导致科创板IPO企业净利润中位数为负数。特别是今年推出的“1+6”政策体系,通过搭建“科创成长层”、重启第五套上市标准等举措,进一步拓宽未盈利硬科技企业的资本通道。6月份以来,有7家未盈利企业的IPO申请获得受理,未盈利企业IPO进程提速。尚普君认为,科创板允许未盈利企业申报,但亏损企业应当具备“硬科技”属性与行业标杆地位,像目前已经申报的亏损企业都是像摩尔线程、沐曦、兆芯集成、上海超硅这些在一级市场赫赫有名的公司。
IPO上市情况
2025年1-9月,A股的新股数量与新股融资总额均相较去年同期有所增长。
在发行节奏方面,今年1-9月A股共有78家公司发行上市,较2024年同期69家同比增长13.04%;在融资规模方面,今年1-9月IPO合计募集资金达773.02亿元,较2024年同期478.68亿元同比增长61.49%。
来源:wind,尚普咨询整理
值得一提的是,与去年同期相比,今年前三季度上市新股中涌现出一个募资超百亿的超大IPO项目——华电新能。7月16日,华电新能成功登陆A股市场,作为中国华电旗下以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为主的新能源业务唯一整合平台,它同时也是国内最大的新能源发电上市公司,首发募资高达约181.71亿元。
紧随其后的是中策橡胶,该公司于6月5日上市A股,主要专注于全钢胎、半钢胎、斜交胎及车胎等各类轮胎产品的研发、生产与销售,首发募资达40.66亿元,位列第二。
2025年1-9月首发募资额排名第三至第五的新股分别为天有为、联合动力和屹唐股份,它们对应的首发募集资金分别约为37.4亿元、36.01亿元和24.97亿元。
综合来看,今年1-9月前五大IPO的募资总额达到了约320.75亿元,与去年同期的94.97亿元相比,大幅增长了237.74%。
首发上市企业板块分布情况
从整体趋势来看,2023年1-9月、2024年1-9月、2025年1-9月,首发上市企业数量分别为264家、69家、78家,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
从细分板块来看,创业板、沪深主板、北交所首发上市企业数量均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科创板首发上市企业数量呈下降趋势。
来源:wind,尚普咨询整理
首发上市企业各板块融资规模
从整体趋势来看,2023年1-9月、2024年1-9月、2025年1-9月,首发上市募集资金数额分别为3,236.33亿元、478.68亿元、773.02亿元,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
来源:wind,尚普咨询整理
从细分板块来看,创业板、沪深主板、北交所首发上市企业数量均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科创板首发上市企业数量呈下降趋势。
来源:wind,尚普咨询整理
未来展望
2025年以来,A股市场呈现出稳健向好的发展态势,IPO市场也出现了久违的活跃。除了顺利上市的企业数量和募资规模实现增长外,2025年前三季度还有190家IPO公司获得受理,远超2024年同期水平。
然而,在看到IPO市场回暖积极信号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本轮市场复苏并非无序扩张,而是在秉承强监管原则的基础上,有序、适度地推进企业发行上市工作。监管层在鼓励企业利用资本市场融资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对上市企业质量、信息披露真实性及合规性的严格把关。通过加强现场检查、扩大现场督导覆盖面等措施,监管层旨在构建一个更加健康、透明的IPO市场环境,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维护市场稳定运行。
此外,从政策导向来看,本轮IPO市场回暖将更加注重对科技创新型企业的支持与倾斜。硬科技等赛道将继续作为市场焦点,其中具备核心技术、清晰商业模式的优质企业更容易获得市场认可。
展望未来,尚普君认为,IPO的发行节奏预计将温和提速,并维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