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6日,广东中塑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塑股份”,证券代码:874595.NQ)的创业板IPO申请正式获得深圳证券交易所受理,保荐机构为国信证券。不过,这家公司的上市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其频繁变更上市板块的操作,已引发市场广泛关注。
回顾其上市历程,中塑股份早在2023年10月便启动了创业板上市辅导。然而,在2024年11月于新三板创新层挂牌后,公司于2025年2月突然公告将上市目标转向北交所。令人意外的是,短短三个月后的2025年5月,公司再次“变卦”,重新申请创业板上市。对于这一系列操作,公司官方仅以“综合考虑公司发展战略、当前资本市场环境和政策等因素”作为解释,未向外界透露更多具体原因。
有市场分析人士指出,企业选择不同的上市板块,通常基于对上市时间、估值水平、融资规模以及自身发展需求的综合考量。
主营改性工程塑料,业绩增长但主力产品价格承压
中塑股份成立于2009年,主营业务为改性工程塑料的研发、生产与销售,产品广泛应用于消费电子、储能、汽车及家居家电等行业。其客户群体中不乏知名企业,如比亚迪、富智康、华勤技术、闻泰通讯等,并进入了三星、华为、小米等终端品牌的供应链体系。
财务数据显示,公司营收与净利润呈现增长态势。2022年至2024年,营业收入分别为4.93亿元、5.37亿元和7.00亿元,复合增长率为19.11%;归母净利润分别为5191.84万元、7924.10万元和1.00亿元。
然而,亮眼的业绩背后暗藏隐忧。公司营收占比超七成的核心产品“高性能工程材料”,销售单价在两年内出现大幅下滑,从2022年的2.54万元/吨跌至2024年的1.78万元/吨,累计跌幅近30%。尽管公司将原因归结于原材料价格波动及对下游客户的定价策略调整,但产品价格的持续下行无疑给未来盈利空间带来了不确定性。
高毛利率成因受关注,研发投入与人员结构存短板
一个显著的特点是,中塑股份的毛利率水平显著高于同行业。报告期内,其主营业务毛利率分别为26.00%、31.97%和31.03%,而同期行业均值分别为21.15%、24.31%和21.42%,2024年高出同行逾9.6个百分点。公司解释称,这主要源于下游应用领域和产品类型的差异。
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公司在研发投入上的相对不足。2022年至2024年,公司研发费用率分别为3.12%、2.93%和3.62%,除2025年一季度外,其余各期均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更引人关注的是研发团队的构成。截至2025年3月末,公司66名研发人员中,专科及以下学历人员占比高达56.06%,而硕士及以上学历人员仅占10.61%。这种学历结构在冲刺创业板的科技型企业中较为罕见,其技术创新能力的可持续性受到拷问。
募投项目与客户真实性遭质疑
本次IPO,中塑股份计划募集资金6.45亿元,主要用于生产基地建设、研发中心及补充流动资金。
然而,其扩产计划的必要性值得审视。公司的产能利用率在2025年第一季度已从2024年的84.01%降至68.37%,尽管公司解释为季节性因素,但在此背景下仍计划大规模扩产,新增产能能否被有效消化存疑。
此外,补充流动资金1.03亿元的必要性也令人困惑。公司财务状况似乎并不紧张:资产负债率(31.74%)远低于行业均值,且无短期借款,货币资金及交易性金融资产合计超过1亿元,经营性现金流也持续为正。
客户层面,一个名为“余姚市科的新材料有限公司”的客户显得尤为突兀。该公司在2023年异军突起,以5364.37万元的销售额成为中塑股份当年第一大客户,随后便从前五大客户名单中消失。公开信息显示,这家客户成立于2021年,注册资本仅50万元,由两名自然人持股,其背景与采购规模极不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