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瑞财经 李姗姗
刘强的人生仿佛开了挂,清华大学机械系与计算机系双学位、中科院硕博连读,上世纪九十年代毕业的他,前途何止一片光明。
进入方舟科技工作几年后,他便带领团队出来创业,携手另外一位清华大学和中科院双学历加身的李杰,于2005年创建了北京君正(300223.SZ)。
身处芯片行业蓝海的北京君正,很快便成功登陆了A股。时隔14年,北京君正再次向资本市场发起冲击,瞄准了港交所。
或受赴港IPO消息的影响,北京君正股价迎来小高峰,9月15日盘中创近半年来股价最高值89.5元/股。截至9月19日收盘,报81.7元/股,总市值394.24亿元。
2023年-2024年,受产品售价与销量双重下滑的影响,公司收入和净利润连续两年下跌。今年上半年,随着销量的提振,业绩得以止跌。不过,业绩回暖的背后,研发开支出现缩减。
2022年以来,北京君正股份遭到大股东和创始人的频繁减持,近三年半内,李杰已减持套现4.83亿元。截至2025年6月末,刘强和李杰作为公司共同实控人合计仅控制公司13.68%股权。其中,李杰持股中有三成还处于质押状态。
01
实控人三成持股被质押
赴港IPO前套现4.8亿元
北京君正成立于2005年7月,初始注册资本500万元,由刘强、李杰、张紧、冼永辉及刘军分别持有44%、14%、14%、14%及14%股权。
创始股东中,刘军是独立第三方,刘强、李杰、张紧、冼永辉都是“60后”,且除了李杰以外都出身于方舟科技。
2005年至2009年间,公司经历多轮增资及股权转让,注册资本增加至695万元。
2011年5月,北京君正完成股份制改革的第三年,成功登陆了深交所创业板,发行2000万股A股,募集资金8.76亿元。
在A股上市后,北京君正共进行了两次定向增发。
2020年,公司发行2.49亿股A股股份于北京硅成的8名股东和上海承裕的3名合伙人,作为收购北京硅成59.99%股权及北京硅成当时余下40.01%股权拥有人上海承裕全部资产(统称ISSI收购事项)的股份代价,该收购事项的股份代价约55.85亿元。
同时,还发行了1818.18万股股份给刘强控制的公司四海君芯以及其他三名独立第三方投资者,募集资金净额14.83亿元,用于支付ISSI收购事项的现金代价及投资北京硅成的芯片研发项目。
2021年,北京君正定向增发了1259.25万股股份于绍兴韦豪及其他两名独立第三方投资者,募集资金净额12.81亿元。绍兴韦豪由公司非执行董事虞仁荣实际控制。
公司实际控制人为刘强和李杰,二人签订了一致行动协议,递表前,合计控制公司13.68%股权,持股比例较低。
截至最后实际可行日期,李杰还向一家金融机构质押572万股股份,占其总持股的比例为30.56%。
目前,北京君正第二大股东为一家国资北京屹唐盛芯半导体产业投资中心(有限合伙)(下称“屹唐盛芯”),其持股比例为8.09%,仅次于刘强的8.39%;第三大股东同样是国资,上海武岳峰集成电路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下称“武岳峰集成”)持股比例为7.93%。
值得一提的是,截至2024年末,屹唐盛芯、武岳峰集成持有北京君正的股权还有11.58%、8.48%,持股比例超过刘强,为公司第一和第二大股东。
今年以来,屹唐盛芯多次减持公司股份,据Wind统计,其通过二级市场买卖,累计减持2114.35万股股份。因未披露减持均价,按照当日公司股价最低计算,屹唐盛芯累计减持套现至少15.21亿元。
除了大股东减持以外,公司实控人李杰及创始股东张紧亦频繁减持,2022年以来,两人通过竞价交易分别减持套现4.83亿元、1.06亿元。其中,李杰在2023年7月11日一次性套现了高达1.04亿元;公司递表港交所第三天,又减持套现1245.12万元。
此外,在递表前夕,即7月21日,北京君正还披露了一份公司部分股东、董事及高管减持股份预披露公告。
公告显示,四海君芯、刘杰、冼永辉、张燕祥及张敏计划在2025年8月12日至2025年11月11日的三个月内,以集中竞价方式分别减持公司股份80万股、80万股、60万股、18万股及25万股。
02
清华才子联手创业
高薪提拔老员工
作为北京君正的共同实际控制人,刘强与李杰虽然相差了6岁,但两人的求学路径十分一致。
刘强出生于1969年,在山东长大,从小便成绩优异,是人们口中“别人家的小孩”,高考时以高分被清华大学录取。
虽然刘强进的是机械系,但他入学后对计算机技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由于成绩出众,他获得了攻读计算机系双学位的资格。
1993年,从清华大学毕业后,刘强顶着“优秀毕业生”称号被保送至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硕博连读,攻读的方向是计算机系统与架构。
李杰比刘强早出生了6年,先于刘强入学了清华大学,攻读的正是计算机科学与计算机软件专业,取得学士学位后,继而进入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深造计算机工程硕士学位。
1987年,完成学业后,李杰留在了中科院计算所任职,从事大型机的研制工作。而刘强则进入方舟科技,作为技术负责人进行科技部863重大专项的“方舟1号”CPU的研发。
所谓志同道合,便是刘强和李杰。2001年,刘强带队的“方舟1号”完成了第一批流片,但该项目却最终因生态环境不成熟、内部理念不同等原因失败。随后,他带领团队离开方舟科技,创办了北京君正,李杰作为同行亦加入了刘强的创业队伍。
目前,刘强担任北京君正执行董事、董事长兼总经理,李杰为公司非执行董事。
此外,北京君正的核心人员中,执行董事兼副总经理张紧、冼永辉,副总经理、董秘兼联席公司秘书张敏都来自方舟科技。
《预审IPO》注意到,近两年来,除了刘强、李杰、张紧、冼永辉四人以外,北京君正其他董事会成员的变动颇为频繁。
2023年5月及2024年12月,潘建岳、许伟先后辞任公司执行董事。其中,潘建岳是公司股东武岳峰资本的创始合伙人,许伟是亦庄国际的投资总监,公司股东屹唐盛芯的合伙人正是亦庄国投。
紧接着二人辞任,黄磊、郑浩接替了董事职位。此外,在2024年5月,虞仁荣亦获任董事。
黄磊目前担任公司执行董事兼副总经理,现年42岁,与张紧、冼永辉平起平坐。他在2009年1月加入北京君正,先后担任芯片设计人员、SoC部门经理、智能视频部门总监、副总经理、合肥君正总经理。在公司董事职位空缺出来后,黄磊被提拔。
获任董事以来,黄磊成为全公司年薪最高者,2024年-2025年上半年,黄磊分别领薪79.6万元、34.8万元,高于董事长刘强的63万元、27万元。2025年9月11日,即递表港交所前夕,黄磊调任执行董事。
非执行董事郑浩、虞仁荣是由公司股东委派。其中,郑浩是亦庄投资发展的资产管理部总经理,虞仁荣为A股上市公司豪威集团(603501.SH)的实控人,豪威集团通过绍兴韦豪持有公司4.99%股权。
公司另外一名非执行董事为张燕祥,她于2006年7月加入北京君正,先后担任财务总监、副总经理、监事会主席、职工代表董事、非执行董事。张燕祥的薪资与执董张紧、冼永辉相同,2022年-2025年上半年,分别领薪55.2万元、60.9万元、58.8万元及25.2万元。
03
上半年业绩止跌回升
研发开支缩减千万元
北京君正历经20年发展,已成为一家全球领先的“计算+存储+模拟”芯片提供商,公司产品应用于汽车电子、工业医疗、AIoT及智能安防等市场。
其经营模式为无晶圆厂模式,即公司聚焦芯片的研发与设计,把生产交给晶圆代工厂及封测代工公司。
2022年-2024年及2025年上半年(下称“报告期”),存储芯片是北京君正的第一大收入来源,各期贡献6成以上收入;其次是计算芯片,收入占比由2022年的14.2%增长至2025年上半年的26.9%。
不过,两大业务收入均有所下滑。2024年,存储芯片、计算芯片的销售收入分别为25.89亿元、11.08亿元,同比分别下降11.06%、1.65%。
销售额下降的原因主要是售价下跌。报告期内,存储芯片平均售价分别为7.1元、7元、5.4元及4.8元,计算芯片平均售价分别为16.3元、14.7元、11.7元及10.9元,降幅均超30%。
不仅如此,2023年,存储芯片销量还出现同比27.67%的下滑幅度。
售价与销量双跌,导致公司业绩下滑。2022年-2024年,北京君正营业收入分别为54.12亿元、45.31亿元、42.13亿元,净利润分别为7.79亿元、5.16亿元、3.64亿元。
2023年及2024年,收入同比分别下降16.28%、7.03%,净利润同比分别下降33.79%、29.38%。
到了2025年,随着产品销量的提振,公司业绩回暖。上半年营收同比增长6.75%至22.49亿元,净利润同比微增2.41%至2.02亿元。
除了主营业务收入以外,北京君正各期其他收入及收益分别为1.15亿元、1.5亿元、1.4亿元及1.05亿元,主要是银行利息收入、政府补助、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收益等。
公司产品主要销往亚洲、美洲及欧洲超过50个国家和地区的下游客户。在销售渠道上,通过经销和直销的方式,其中,有80%左右通过经销商销售。
报告期内,北京君正向前五大客户销售金额分别为27.37亿元、24.7亿元、21.88亿元及11.48亿元,占比分别达50.6%、54.4%、51.9%及51.1%,客户集中度较高。
主要供应商集中度同样较高,期内,向前五大供应商采购金额分别为26.28亿元、17.01亿元、14.23亿元及7.05亿元,占总采购额的比例分别为65.1%、58.3%、47.8%及51%。
作为一家芯片研发设计企业,北京君正的研发开支是最主要的营运开支。2022年-2025年上半年,研发开支分别为6.42亿元、7.08亿元、6.81亿元及3.48亿元,占总收入的比例分别为11.9%、15.6%、16.2%及15.5%。
其中,雇员福利支出占比超5成,截至2025年6月末,公司有760名研发人员,占员工总数的64.1%。
其次是外包服务费,各期分别为1.58亿元、1.45亿元、1.24亿元及6380万元,累计4.91亿元。
近两年来,北京君正研发开支有所减少,2024年及2025年上半年,同比分别减少2700.6万元、384.2万元。对此,公司表示,一方面由于扩充内部研发团队,导致外包服务费减少,另一方面是授权费减少。
04
存货走高
实控人三年半分红超3500万元
2022年-2025年上半年,北京君正存货分别为23.04亿元、24.05亿元、26.72亿元及27.73亿元,主要包括原材料、在制品和制成品。
其中,2022年,存货同比突增8.84亿元,增幅达62.31%。对此,北京君正表示,2021年集成电路市场需求旺盛导致供应链产能紧缺、生产周期延长,为满足客户需求,公司加大了生产备货,导致总体存货规模较大 。
由于上游产能约束安排及下游需求波动导致存货结余持续增加,存货周转天数也在不断延长,各期分别为189天、294天、338天及331天。
期内,北京君正计提存货减值分别为3.81亿元、2.87亿元、2.49亿元及2.64亿元。
存货的猛增进一步导致现金流大额流出,2022年,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为-7550.9万元。2023年-2025年上半年回正为5.58亿元、3.63亿元及4.32亿元。
2022年-2025年上半年,公司投资活动现金流净额分别为4.67亿元、-0.14亿元、-4.13亿元及-5.29亿元。
大额净流出主要由于购买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固定资产、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全面收益的权益工具所致。
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包括理财产品和结构性存款,报告期各期,公司理财产品金额分别为1.01亿元、3.69亿元、5.4亿元及5.49亿元。
融资活动现金流同样出现净流出情况,各期分别为-7761.8万元、-3277万元、-1.07亿元及-2257.4万元,主要是股息付款和租赁付款所致。
报告期内,公司分派股息9149.8万元、3852.7万元、9631.4万元及4815.6万元,三年半合计2.74亿元。
截至2025年6月末,刘强直接及间接持股比例分别为9.05%,李杰直接持股3.88%。按此计算,2022年-2025年上半年,刘强、李杰分别可获得分红款约2479.7万元、1063.12万元。
附:北京君正上市发行有关中介机构清单
独家保荐人:国泰君安融资有限公司
保荐人兼整体协调人及整体协调人:国泰君安证券(香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富而德律师事务所、中伦律师事务所、汉坤律师事务所有限法律责任合伙、汉坤律师事务所
核数师及申报会计师:信永中和(香港)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
行业顾问:弗若斯特沙利文(北京)谘询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