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公司研究室IPO组
文|曲奇
9月15日,北京君正集成电路股份有限公司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
北京君正是一家芯片设计公司,过去三年公司受全球半导体周期及终端需求疲软的影响,收入和利润连续下滑。
今年以来,北京君正(SZ300223)股价涨幅超20%,市值约400亿元。但近期公司股东和高管在不断减持。
2025年7月18日至2025年9月12日,北京屹唐盛芯半导体产业投资中心(有限合伙)通过集中竞价方式减持公司股份482.54万股,减持比例为0.999999%,将持股比例降至8%以下。
此外,9月17日,公司董事李杰合计减持15万股,成交均价为83.01元,合计套现1245万元。
业绩连续两年下滑
北京君正是一家嵌入式CPU芯片设计企业。2020年,北京君正通过收购北京矽成完成业务转型,迅速切入高门槛的汽车电子和工业控制领域。
如今,北京君正的主营业务已从单一的微处理器芯片(CPU)扩展至计算芯片、存储芯片、模拟与互联芯片三大核心板块。
其中,计算芯片是北京君正的传统优势领域,有三个子产品线分别是智能视觉SoC、嵌入式MPU及AI-MCU,应用于安防摄像头、智能门铃、智能眼睛、扫地机器人、二维码/条形码识别及人脸和指纹识别等领域。
存储芯片包括DRAM、SRAM、NOR Flash及NAND Flash,主要应用于汽车电子及工业医疗。
模拟芯片包括LED驱动芯片及Combo芯片,应用于汽车电子、工业及智能家电。
从2025年的上半年营收构成来看,存储芯片是公司最主要的收入来源,占比超过六成,计算芯片业务贡献近25%的营收,模拟片则贡献约一成的收入。
尽管成功扩宽了业务领域,但过去几年受全球半导体周期的影响,北京君正的业绩逐渐下滑。
2022年至2024年,北京君正营业收入分别为54.12亿元、45.31亿元、42.13亿元;净利润分别为7.79亿元、5.16亿元、3.64亿元。
2024年下半年以来,半导体产业周期复苏,2025上半年北京君正业绩有所回暖。
2025年前6个月,公司营业收入为22.5亿元,同比增长6.7%;净利润2.0亿元,同比增长2.0%。
截至2025年6月末,北京君正的研发团队共有760名工程师。
报告期内,公司研发费用分别为6.4亿元、7.1亿元、6.8亿、3.5亿元,研发费用率分别为11.9%、15.6%、16.2%、15.5%。
虽然公司的研发投入绝对额和占比在持续增长,但与国内部分专注于高端SoC的竞争对手相比仍有提升空间。比如,瑞芯微的研发投入占比常年维持在20%以上。
存储芯片收入两年下滑36.0%
过去三年,北京君正收入逐步下滑,核心在于全球半导体行业进入下行周期,以及下游主要应用市场需求疲软。
2021年,全球半导体市场经历“缺芯潮”,导致产业链各环节都进行了大量囤货,全球半导体出现了爆发式增长。
然而,大量的库存叠加终端需求下滑,行业面临清库存压力,因此大幅减少了向上游芯片设计公司(如北京君正)的新订单,造成了所谓的“砍单潮”,全球半导体行业从2022年下半年开始进入了典型的下行周期。
根据北京君正的招股书,2022年至2024年一季度,全球消费电子市场竞争极为激烈,且经历了显著的需求萎缩,消费者换机周期延长、消费意愿降低。
2024年二季度开始,消费电子行业出现复苏。
2022年到2024年,北京君正计算芯片收入分别为7.7亿、11.1亿、10.9亿。2025年上半年,计算芯片收入温和回升,同比增长15.6%达到6.0亿元。
在计算芯片领域,北京君正与晶晨股份、全志科技、瑞芯微等在消费/安防视觉领域存在竞争关系。
这一市场价格敏感度高,产品同质化竞争严重,导致计算芯片业务的毛利率相对较低。
2022年到2024年,计算芯片毛利率分别为20.2%、27.0%、32.8%。2025年上半年的计算芯片毛利率为32.4%,同比下降0.2个百分点。
而过去三年,存储芯片毛利率保持在30%以上,模拟芯片毛利率在50%上下,计算芯片毛利率相对要低一些。
同样,过去三年,北京君正的存储芯片业务也出现了下滑。
2022年到2024年,存储芯片收入分别为40.5亿、29.1亿、25.9亿。2025年上半年,存储芯片收入13.8亿,同比增长5.2%。
存储芯片是半导体行业中周期性最强的品类之一,价格和市场需求受全球宏观经济、供需关系等多种因素影响。
此外,在AI等快速迭代的技术领域,北京君正还需要持续高强度的投入才能跟上行业发展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