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9月13日)傍晚,北京市出现分散性雷阵雨,房山、丰台等6区出现冰雹,并且部分地区冰雹最大直径高达2厘米左右,同期较为罕见。
昨天傍晚,北京市出现分散性雷阵雨, 16时至21时,全市平均降水量5.6毫米,城区平均5.3毫米,最大降水量出现在门头沟达摩庄42.4毫米;最大降水强度出现在通州东马各庄村34.3毫米/小时。此外,伴随降雨,西部山区、丰台、大兴、通州等部分地区阵风达7至9级,局地阵风达10至11级;房山、丰台、门头沟、大兴、通州、朝阳等地出现冰雹。
在昨天出现的强对流天气之中,冰雹因其出现的区域较多,部分地区尺寸较大,影响较强,局地甚至出现冰雹堆积“成河”,备受关注。 冰雹的形成需要水汽、不稳定能量积蓄、冷空气入侵等因素共同影响,当冰雹核生成后,其会随气流在冰雹云中重复下落、抬升的往复运动,期间不断吸收水滴并再次冻结,最终当气流无法再将其抬起时,它就会坠落至地面。
据中国天气网分析师林楠分析,北京的冰雹天气主要出现于4至8月,9月出现冰雹虽不算少见,但强度如昨天这样则较为罕见。此次北京出现大冰雹,主要原因是昨晚高空槽过境,动力抬升作用强;同时,冷槽导致对流层中层有干冷空气侵入,进一步增强对流。因此,冰雹可以在云中停留更长时间,部分还会在下落过程中相互碰撞粘连,从而导致冰雹落地时尺寸比较大。
来源:中国天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