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张彦宗
近日,有网友发文称:自己是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某小学的家长。从9月5日起,不让自家孩子去学校上课,原因是这个班级有一位患有多动症的同学,长期扰乱其他同学上课,多次沟通无果。50多名家长采取了统一行动,全班只剩下6名学生到校。
此事引发关注后,9月10日,当地教育局工作人员告诉@热度新闻,“通过老师家访解决了这件事,孩子们正常上课。”
据大皖新闻报道,当地教育部门回应,根据医院最新评估,该生符合“随班就读”条件,依法保障其上学权利。但会要求该同学家长严格履行陪读承诺,若陪读人员临时缺位,需及时告知学校,学校会安排没课的老师临时照看,或暂时将其带离课堂。同时,相关负责人也喊话其他家长“换位思考”,不要强迫多动症孩子转学。
资料图
记得去年同样在武汉,某小学有46名家长联名请愿,要求班里患有“多动症”的学生转学,原因是他对其他同学存在肢体和语言攻击行为。后来该校表示,双方家长已达成和解,该学生已于当天被家长带回家暂时上网课,一个月后再返校。
在一些人看来,为了让其他几十名家长能够停止抵制,允许孩子来上课,早点把这件事平息掉,若让多动症同学的家长退后一步,也在合理范围。是保50多个学生,还是保一个特殊学生,似乎是这件事的核心所在。
在没有理想的解决方案前,这一对矛盾持续了很多年,估计各方都很烦恼。学校碍于义务教育法规定不能不收,家长们可能开始以为可接受,然后发现宽容不是办法,找对方家长、找学校多次后,发现矛盾无法靠善意与忍让调和。
不让自家孩子上学上课,这是家长们使出的最后的博弈手段。这就是逼迫学校和教育局做出终极选择,是要50多个学生正常上课,还是允许一个特殊学生继续留在教室里。
这次也是患儿家长做出妥协。涉事学校老师向大皖新闻记者介绍,该患儿家长这些年也作了努力,比如带孩子进行体育训练,接受医院治疗。此前这个孩子和其他学生发生矛盾后,学校也介入处理,家长也表达歉意。之前之所以没有陪读,是因为他们都是工薪阶层,没法做到。这次闹大后,才下决心请陪读人员,并表示“若陪读人员有事不在,就暂时不让孩子到校,避免影响其他同学。”
这看似是一个比较好的结局,但仍让人深思:下次遇到类似情况,有没有更成熟、更平和的解决方式?
资料图,图文无关
根据一些实际操作看,遇到多动症学生干扰课堂秩序的情况,一些学校也是让家长陪读,配合老师约束孩子的行为。但家长陪读不一定都有效,因为多动症患儿容易过度兴奋,注意力很难集中,家长有时也疲于应对。若要请专业的老师陪读,费用不是一般的高,这就很难坚持。
要让这些特殊儿童随班就读,最好是学校配备专门的特教师资,让其入班提供个案辅助支持。这些老师受过专门的培训,能够敏锐地捕捉孩子的状态,在他们情绪发作之前就采取干预措施,引导他们的行为,同时引导其他同学学习与多动症同学的相处技巧。
比如,以前媒体报道过,有的多动症孩子经常打同学,不是因为喜欢暴力,而是想要和同学一起玩耍,但不知道怎么表达意愿。这时就需要老师告诉他正确的沟通方式,同时也让其他学生理解他的真实意图,减少误解。
对学校来说,要让特殊学生正常融入班集体,需要付出很多心力与成本,在没有得到系统性支持的前提下,就很难,比如很难聘请全职的高水平的特教老师,也没有太多办法让其他学生配合特殊学生的需求。在资源不足,社会扶持稀薄的基础上,就只能放任家长之间博弈了。武汉这一个案,矛盾暂时解决了,但仍不由得人感叹:对于这些想要正常上学的特殊儿童,成熟的应对方案到底还有多远?
下一篇:学习卡丨“强教必先强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