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信息显示,深圳市巍特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巍特环境”或“公司”)将于9月12日迎来北交所上市委审议。巍特环境是一家深耕地下管网领域的专业技术服务商,凭借先进的非开挖修复技术和管网智慧运营技术,精准切入城市更新与低碳发展的国家战略需求。此次北交所IPO,不仅是公司登陆资本市场的关键一跃,也折射出北交所对具备科技壁垒的细分赛道领跑者的明确偏好。
一、从顶层设计到资金落地,管网改造进入“黄金周期”
城市高楼是“面子”,深埋地下的管网才是维系城市生命健康运转的“里子”—排水、给水、燃气、热力等管线纵横交错,构成城市运转的血脉。过去三十年城镇化狂奔,让地下管网规模迅速扩张。以城市地下排水管道规模的快速扩张为例,2008年城市排水管道仅31.52万公里,2023年已激增至95.25万公里,年均增速达到7.65%。
然而,“重地上轻地下”、“重面子轻里子”的积弊长期存在,伴随着近年来暴雨极端天气高发,导致城市地面塌陷、黑臭水体和内涝事件频发,严重影响人民生命财产安全,2021年郑州暴雨的惨痛教训即是警钟。好在政策与资金的强共振正在打破僵局。
政策上,2024年10月国家发改委披露,未来5年需改造地下管网近60万公里,总投资需求4万亿元,年均投入8,000亿元,相较2019年至2022年年均投入不到3,700亿元翻倍有余。今年7月14日-15日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再次强调,着力建设安全可靠的韧性城市,推进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加快老旧管线改造升级;强化城市自然灾害防治,统筹城市防洪体系和内涝治理。
资金上,202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出台的《关于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意见》进一步提出“加快排水管网等地下管线改造,通过超长期特别国债、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予以支持”,直接解决行业“资金来源”这一核心痛点。而“地方政府一揽子化债政策”“加快解决政府拖欠企业账款”等措施,更从实操层面缓解了地方财政压力,缩短了项目结算周期,此前行业因“政府垫资需求大、回款慢”导致的现金流承压问题,正随政策落地逐步改善。今年4月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要持续用力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继续实施地方政府一揽子化债政策,加快解决地方政府拖欠企业账款问题。
这一闭环逻辑已在主管部门领域兑现,今年8月,住建部部长倪虹在《求是》撰文强调,面对378.5万公里的庞大存量管网,必须将城市更新摆在突出位置,实施地下管线管网和综合管廊建设改造,统筹城市防洪体系和内涝治理,加快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从战略定位到资金保障,从规模目标到结算优化,管网行业正迎来系统性解决历史欠账的黄金窗口。
二、非开挖修复技术优势凸显,“里子”工程焕发新质生产力
巍特环境自2003年成立以来,深耕排水管网服务领域,依托自主研发的先进工艺、材料、设备及信息系统,为客户提供覆盖管网探测、检测评估、方案设计、零开挖修复到智慧运营等专业技术服务。管网检测与修复业务是公司核心支柱,2024年贡献了84.15%的营收。传统开挖式管道修复方式长期面临痛点:施工周期冗长、综合成本高,并伴随交通堵塞、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加之地下管网隐蔽复杂,施工高度依赖人工配合通用机械,下井作业安全风险突出,修复质量亦受制于施工人员的经验水平。
相比之下,非开挖修复技术展现出显著比较优势,以环境影响小、施工效率高、综合成本低等特性,成为管网更新修复的关键路径。正因如此,非开挖技术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定为环境友好型新技术,并获我国政府认定为先进技术以及关键核心技术。近年来,国家政策层面也持续发力推广,例如《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24年本)》明确将排水管网非开挖业务列入“鼓励类”,住建部亦强调管网更新修复应优先选用非开挖技术。
然而,非开挖修复的技术门槛较高,国内起步却相对滞后,早期高度依赖欧洲进口的材料设备。巍特环境的突围点在于其自主研发的垫衬法技术,作为非开挖修复阵营的重要一员,垫衬法不仅适用于常规缺陷修补,更能有效应对超大管径、箱涵、异形涵洞等复杂场景,其优势在于施工环境适应性广、内衬结构性能优异,修复后可显著提升管道排水效率、增强防渗防腐能力并延长使用寿命。经中国灾害防御协会鉴定,在排水管道整体修复领域,垫衬法能够一次性同时解决管道内壁破损修复、结构补强和基础加固三个问题,使其在大型管涵及异形管道修复领域具备独特价值。智慧化同样是巍特环境的创新引擎,公司的“管网AI缺陷评估系统”通过机器学习训练,实现了“自动判读-缺陷定位-报告生成”的全流程自动化,大幅提升了检测评估的效率与精度。
依托83项专利与72项软件著作权构筑的技术壁垒,巍特环境已在全国众多大型管网更新改造项目中成绩斐然,从广州越秀区排水管线隐患排查修复、佛山桂畔海水系综合整治,到中山市黑臭水整体提升、吉安市中心城区污水管网改造,其技术方案在有效修复管网的同时,成功避免了大规模路面开挖导致的交通瘫痪及其对民生的负面影响。
三、从“规模增长”到“质量优化”,现金流改善效果明显且可持续
财务上,作为2024年市政排水管网非开挖修复行业广东省排名第一的企业,巍特环境业绩表现突出,招股书数据显示,其营业收入由2022年的30,322.98万元稳步增长至2024年的32,936.31万元,并在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收17,558.37万元,同比增长14.83%。支撑这一增长的是“区域深耕+客户绑定”战略的有效贯彻。从区域布局看,公司在惠州、武汉、厦门设立分公司,业务覆盖珠江流域、长江流域、黄河流域,这些区域正是国家“管网改造重点区域”,其中珠三角城镇化早,管网老化率高;长三角和长江中游城市群则因“海绵城”建设需求,催生出旺盛的管网检测与修复市场。
客户层面,央企/国企构成了巍特环境的核心客户群,前五大客户包括中国建筑、中国交建、中国电建、中国铁建、三峡集团等巨头,这类客户项目具备“规模大、回款稳定”的显著特征,不仅为公司提供持续收入来源,其项目本身更是技术落地的“标杆舞台”。
凭借较高的技术壁垒,公司毛利率稳定维持在40%以上,显著高于传统工程施工企业,得益于此,2022至2024年间,公司扣非归母净利润从4,522.56万元增至5,129.85万元。
更值得关注的是公司现金流质量的实质性改善,2024年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实现由负转正,达到942.94万元,这一转变并非偶然,其背后是行业资金环境优化政策从“刺激需求”向“保障落地”的具体体现。过去,排水管网项目资金受背靠背付款条件的约束,地方债务压力沉重,导致企业现金流承压。2024年度以来国家层面政策持续发力改善这一状况,为公司未来现金流改善的可持续性提供了强有力支撑,例如:①随着2025年全国人大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营经济促进法》以及国务院发布《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未来大型企业与巍特环境签署的合同将不可再设置背靠背付款条件;②2025年4月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加快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超长期特别国债等发行使用,继续实施地方政府一揽子化债政策,加快解决地方政府拖欠企业账款问题;③2025年4月,国务院发布的《以高质量发展的确定性应对外部不确定性—从中央政治局会议看经济工作着力点》指出,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依然是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的重要工作,加快解决地方政府拖欠企业账款问题,有利于纾解企业资金流压力,稳定生产经营,提振市场信心。我国本轮化债持续时间为2024年-2028年,2024年-2026年每年2万亿元支持地方用于置换各类隐性债务,2028年之前将地方隐性债务总额从14.3万亿元大幅降至2.3万亿元;④2024年8月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做好金融支持长江经济带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则鼓励金融机构为城镇污水管网建设提供信贷支持。上述政策将提升地方政府以及央国企客户的资金实力,有利于缩短项目结算周期;回款效率方面,随着城市更新项目“资金跟着项目走”机制的落地以及地方政府化债政策的推进,项目回款滞后问题将进一步缓解,进而夯实企业的盈利质量和现金流表现。
四、锚定行业痛点,以先进技术赋能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和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尽管我国城市化进程持续深化,行业规范不断完善,带动非开挖修复技术整体进步,但受限于技术门槛,国内排水管网修复领域目前仍以开挖方式为主,这表明,我国非开挖修复市场蕴藏着广阔的渗透率提升空间。
巍特环境此次IPO拟募资1.69亿元,重点投向“区域运营中心建设”、“技术研发中心建设”及补充流动资金。这三项募投项目并非单纯的规模扩张,而是精准切入行业瓶颈与发展前瞻,兼具支撑短期业绩与构建长期竞争力的双重价值。
具体来看:
区域运营中心建设项目将在现有深圳、广州、武汉等网点基础上,升级扩建覆盖长江、黄河、珠江三大流域共八个城市的服务网络,旨在深化全国市场布局,为管网检测、修复与运营业务的全面覆盖奠定基础。
技术研发中心建设项目则着眼于强化技术壁垒,不仅推动非开挖技术向更深层次应用拓展,更旨在引领行业从“被动修复”向“主动预防”模式转型。公司发展的短期确定性亦有支撑,2025年8月末公司在手订单金额已达3.90亿元,为今明两年业绩增长提供坚实保障。
值得关注的是,这些项目的意义远超企业自身发展,其落地将直接赋能我国黑臭水体治理与城市内涝防治等重大民生和环保议题。通过非开挖技术减少施工扰民与环境负担,借助智慧运营提升管网运维效能,为构建“韧性城市”和“海绵城市”提供关键支撑。同时,其服务将显著改善城市排水系统功能,有效减少污水渗漏和内涝风险,为居民创造更安全、宜居的生活环境,切实践行环境效益与社会责任的双重使命。
展望未来,随着募投项目的推进叠加行业资金环境的持续改善,巍特环境有望实现规模与利润的同步跃升。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其技术创新将驱动行业升级,为我国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事业与城市绿色低碳高品质发展注入新动能,这不仅勾勒出企业的成长轨迹,也映射出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和响应国家战略的核心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