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医生赛道升温
作者 | 吕敬之 编辑 | 吾人
来源 /融中财经
又一个独角兽,准备冲刺IPO。
线上医生赛道,正在走出“疫情脉冲”的阴影,迎来政策、技术与支付端的三重共振。医保个账线上支付开闸、AI大模型落地医院、专科复诊与慢病管理需求井喷,让“互联网+医疗”从流量故事转向价值深耕。
丁香园冲刺港股IPO,腾讯等资本押注的独角兽身份背后,是庞大注册医生与亿级大众用户的双轮驱动,更是“内容-问诊-电商-AI工具”闭环的商业验证。线上医生不再是简单的“视频看病”,而是撬动基层医疗效率、医生收入结构、患者健康消费场景的新基建。
IPO启动
丁香医生,要IPO了。
近日,数字医疗健康科技企业丁香园已启动赴港上市筹备工作,计划最快于2025年正式向港交所递交招股说明书。
据官网介绍,丁香园是中国领先的数字医疗健康科技企业,通过专业权威的内容分享互动、丰富全面的医疗数据积累、高质量的数字医疗服务,连接医生、患众、医院、生物医药企业、科研企业和大众消费品企业等。自2000年7月成立以来,服务海量大众用户,并拥有900万注册专业用户,占全国卫生技术人员的80%,其中包含405万注册医师用户,占全国执业医师数的92%。
在大众端,丁香园覆盖了优质健康科普、大众知识服务、在线问诊平台、健康产品电商等多个健康应用场景,并延伸出丁香医生、丁香妈妈、丁香家等多个子品牌;在医生专业端,丁香园紧紧围绕医生的职业成长路径展开,满足了学术交流、继续学习、用药指导、职业发展等多个专业需求,并开发出用药助手、丁香园 Insight、丁香人才、丁香公开课等医护职业领域知名产品。
作为一家专注于提供专业可信、连续整体服务的数字创新企业,2020年12月,丁香园完成5亿美元融资。「健康更多,生活更好」是公司愿景,公司将持续提供可信赖的医疗健康产品和服务,致力于提升国民健康生活水平。
根据企查查信息,丁香园已经完成了D+轮融资,腾讯、顺为均在投资人名单。
丁香医生的核心优势,在于其并非简单复制互联网医疗的“问诊+卖药”老路,而是把“医生资源”做成一条难以复制的护城河:依托丁香园大量的实名认证医生、高水平的全国执业医师覆盖率,它用一套“机器+人工+专家”三层质控把科普、问诊、课程、电商、线下诊所全部串成闭环,既让三甲主治在24小时内写出平均723字的“小论文式”回复,又把晦涩指南拆成朋友圈10万+的“人话”图文,疫情地图、权健打假等热点一出就能刷屏,健康焦虑的年轻父母、都市白领被牢牢粘在“每日辟谣”“孕育管家”里,知识付费、联名商品、诊所年费顺势转化,品牌公信力直接变成溢价能力。
资本看中的也正是这套“专业内容驱动流量、高门槛医生供给筑壁垒、多场景商业变现”的飞轮——它把医生、用户、品牌、收入同时滚大,且越滚越难被追上,于是腾讯给流量和技术,顺为给战略和生态,多轮下来估值冲过10亿美元,成为互联网医疗赛道里稀缺的“内容-服务-商业”三位一体的独角兽。
近年来,随着AI大模型在医疗领域的广泛应用,丁香园也在积极探索技术赋能的新路径。
李天天近期在媒体撰文称,公司已借助AI大模型推出“临床进展简报”“丁香医考”以及丁香医生问诊接入大模型等多项解决方案,试图通过技术手段提升医疗服务效率与质量。
在医生服务侧,丁香园正逐步从内容社区向AI驱动的专业工具平台转型;而在大众健康消费端,其业务模式则愈发贴近电商运营机构——直播间带货、联名品牌、自有品牌与渠道的深度布局,构成了新的增长曲线。然而,电商化转型也带来仓储、物流、营销等成本攀升,持续盈利压力凸显。更关键的是,丁香园长期以“专业科普”立身的品牌资产,在“内容即流量、流量即销量”的逻辑下不断被稀释:一边批判保健品智商税,一边上架类似商品;一边质疑中医理论体系,一边售卖相关衍生品;甚至借公共议题点评国家医疗政策,导致科普公信力与商业利益边界模糊,这些争议已成为其品牌长期价值的潜在暗伤。
从社区,到平台
从公开的资料来看,丁香园的故事可以追溯到2000年,当时还在哈尔滨医科大学的李天天被文献检索折磨得焦头烂额,索性写了个简陋网页,把能找到的数据库入口、检索技巧一股脑儿放上去,挂在学校机房——这就是丁香园的“胚胎”。
彼时,中国医学类学术信息分散在图书馆、会议资料和口口相传里,这也让李天天无意中踩中了第一个痛点:让知识跨地域流动。版本升级成论坛后,他立下“只谈学术,不看病”的铁规,用实名+科室的门槛筛出同频人群,再把积分、勋章、数据库卡做成“游戏化”激励,三年时间聚拢了几十万医生,也第一次验证“专业社区”的黏性。
真正的商业化转折点发生在这之后的五六年。李天天带着两位网友版主——湘雅博士张进、药企老兵周树忠——在杭州一间民居里“网友创业”,靠给药企做招聘、学术推广换来第一桶金;随后上线的“丁香人才”首日就有人投简历,让他发现医生换工作的需求比想象中更旺盛。当大家还在争论“互联网能不能看病”时,丁香园选择把“医生服务”做深:文献、招聘、实验耗材电商、学术会议一站式打包。之后,2010年拿到DCM 200万美元A轮,平台也也从温饱走向扩张。
2011年起,移动互联网浪潮袭来,丁香园把社区装进手机,先后推出“用药助手”“医学时间”等App,把药品说明书、期刊摘要变成口袋工具,再次抓住医生“碎片化学习”的新场景;2014年又用“丁香医生”公众号把同样严谨的内容“翻译”给大众,凭借《维生素C不能防感冒》《权健火疗调查》等爆款,三个月涨粉百万,一举撕开健康科普的蓝海。
医生端与大众端“双轮”成型,让平台既拥有供给侧的权威医生,又掌握需求侧的规模用户,为后续在线问诊、知识付费、电商带货埋下伏笔。
政策窗口进一步放大了市场需求。2015年国家鼓励社会办医、允许医生多点执业,丁香园顺势在杭州开出首家全科诊所,定位“服务驱动、药占比低于20%”,想用高品质初级医疗切分公立医院的“常见病流量”;2017年后,互联网医院、在线诊疗相继合规,平台又把千万级用户导流到线上问诊、疫苗预约、慢病管理,完成从“内容”到“服务”的闭环。至此,丁香园抓住了中国医疗体系的三段空白:医生学术与职业需求缺高效平台、公众健康信息缺可信信源、基层医疗缺品质供给,并用同一套“专业信任”逻辑把三段需求串成生意。
今天,丁香园已覆盖90%以上中国医生,累计服务超亿级大众用户,收入结构从最早的药企广告,扩展到招聘、电商、诊疗、教育、SaaS多元并进。回望二十四年,它每一次跃迁都踩中“信息缺口”与“政策红利”的交汇点:文献分散、移动硬件普及、大众健康焦虑、医生自由执业、互联网医疗合规……而核心抓手始终是“让专业的人说话”,再把话语变成流量、工具与交易,最终长成横跨医生社区、健康科普、在线诊疗与消费医疗的超级生态。
线上医生,赛道回温
从丁香园冲刺IPO的消息,我们也能感受到线上医生这个赛道的回温。
线上医生赛道已走出“疫情脉冲”,正在政策、技术与需求三重共振下进入“价值深水区”。展望未来五年,行业天花板由“流量红利”转向“价值红利”,机会窗口可能会在AI医生助理、支付端、垂直看病、云诊室这几个方面集中爆发。
大模型在医疗落地的“安全阈值”内率先做成“Copilot”而非“Autopilot”。DeepSeek、京医千询等已在300余家三甲医院跑通“科研问答+病历质控+诊后随访”闭环,帮助医生日均节省1.5小时文书时间;随着模型蒸馏成本下降,基层医院与村医将成为下一波采购主力,2025-2027年AI辅助软件市场规模CAGR预计43%,高于在线问诊本身的增速。
目前,多个城市已把OTC线上支付接入医保个账,并开放1300家定点药店“网订店送”。政策路径清晰:先个账、后统筹,先OTC、后处方。医保数字凭证与线上平台接口标准化后,预计2026年医保结算的线上问诊人次占比将由目前的<5%提升至25%,单均客单价下降30%,但量增4-5倍,平台毛利先降后升,撬动慢病续方、康复护理等长周期服务。
垂类科室的诊断同样重要,比如皮肤、心理、不孕、脱发等“重外观、轻设备”科室已验证线上化可行性。未来一年将复制到过敏、银屑病等12个细分病种。垂直闭环的精髓是把“内容-检测-药品-保险”打包成订阅制会员,ARPU远高于单次问诊。
同时,全国60%的乡镇卫生院日均门诊量<50人次,设备闲置、医生收入低。浙江“万医进修”、甘肃“三年提升计划”把1.6万名村医送进线上培训,取得执业助理医师资格后,即可在县域互联网医院注册“云诊室”,利用午休、晚间为城市平台提供图文/语音复诊服务,平台按单分成25-30%,村医月增收2000-4000元。对平台而言,这是低成本获取合规医生的“众包”模式;对基层医生,则是技能变现与职业晋升的新通道。
除了机会,行业的风险与挑战同样清晰。一是数据安全与责任界定,AI建议与医生结论冲突时如何定责;二是医保控费趋严,线上处方一旦被纳入DRG/DIP打包支付,平台需证明线上服务能降低总成本而非增加浪费;三是用户医疗注意力碎片化,健康类直播、短视频正在“稀释”严肃问诊时间,平台必须用工具价值(AI随访、家用检验)而非单纯内容留住患者。
线上医生赛道正从“连接医患”的1.0阶段、“线上诊疗”的2.0阶段,迈向“三医联动+AI赋能”的3.0阶段。线上医生赛道正在完成从“连接”到“诊疗”再到“赋能”的三级跳。1.0时代用图文咨询把医患搬到网上,2.0时代借疫情把复诊、处方、医保打通,3.0时代的核心则是“三医联动+AI赋能”:医保支付端由个账走向统筹,药耗端通过云药房实现“网订店送”,医疗端用大模型把病历质控、科研问答、诊后随访做成医生的AI Copilot;平台不再只是流量中介,而是同时持有医保支付牌照、垂直病种数据、AI产品批文三项硬通货的新型基础设施。